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我的留學生活-2 行前準備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決定出國留學後,爸爸聯絡上了前兩年來過家裡拜訪的表姊(爸爸的外甥女),請教留學申請的步驟。表姊和5名子女住在加州,以家教為生,姊夫在大陸經商,往返兩地。她很熱情的自告奮勇接待我、為這個不太熟的表妹尋找語言學校並很快的寄來文件,讓我能夠去美國在臺協會申請學生簽證。
當年,由於美國深怕有人假冒留學名義「跳機」,因此面試往往問得相當細。對單身女子管制尤其森嚴。除了要本人遞交文件、口頭面試可能會問「為什麼選擇這間學校?」、「錢從哪裡來?」、「畢業後會留在美國嗎?」等等問題;繳了一筆錢還不一定可以順利拿到簽證。
面試前一天,媽媽的緊張程度遠遠比我高,一直出考古題問我、教我該如何回答。本來不善英語對話的她,一夕之間,英語口說能力大爆發。(這是為母則強的概念嗎?)本來不以為意的我,連帶著開始緊張起來。以當年爛英語的程度,可能連面試官問什麼我都聽不懂,居然還意想天開覺得一定沒問題。現在想來,都替自己捏了一把冷汗!
面試那天,我緊張的隨著隊伍緩緩前進,排了近2個小時後,終於輪到我時,面試官收下我的護照,用國語跟我說「星期五下午來拿。」就這樣,什麼也沒問,接著呼喊「next」!準備一晚的英文都白費了。忐忑了幾日後,再次回到AIT,拿到有學生簽證的護照後,一顆心才安了下來。
過完中秋節後的10月初,我就傻乎乎的獨自出發,前往美國追夢。出發的前一晚,媽媽也許因為捨不得什麼都不會的女兒即將遠離,失眠了。睡不著的媽媽,見到從大學宿舍回來的哥哥,不知在做什麼,半夜燈還敞亮著。開了房門一頓罵:  「這麼晚了,搞什麼?還不趕快去睡覺?!」
隔日一早趕著出門的哥哥跟媽媽說:  「你跟妹妹說,表姊一定不會認不得她的,我昨晚掃描了幾張她的照片,正面、側面照都有,已經mail給姊姊了,她一定會順利接到妹妹的!」
這是第二次感受到哥哥的溫柔與愛。(第一次是遊學時將我託給同學照顧。)  帶著家人滿滿的愛與不捨,我頭也不回的勇敢邁向未知的國度。
長途飛行中,我打開前晚失眠的媽媽在午後用電腦一字一句打給我的一封信。下飛機前,淚水為我洗淨了臉! 此封信也成了我在國外想家時最常取出閱讀的信。 媽媽的信是這樣子寫的:******************************************************************************
寶貝含文:
窗外下著細雨,天空陰沉沉的,像這些天爸媽的心情,黏搭搭的,老不開朗。 「女兒出國求學,應該是一件高興的事呀!」這幾天,我一直勸慰自己,卻好像怎麼也說服不了依依不捨及擔憂的一顆心。畢竟,這是你展翅高飛的第一遭。前些日子去紐約,因為有明確的歸期,所以,並無特別的不捨。晚上的這趟旅程,就不同了,從此,你將遠離父母家人,開始在異邦學習獨立。憑良心說,以你在家這些日子的表現,要讓人放心,實在很難。不過,我一直深信,人的潛力無限。媽媽在和你現在同樣年齡的時候,也一樣遠赴異地求學(雖然不像你一下子去得那麼遠),在陌生的城市台北,也曾偷偷躲在棉被裡痛哭好幾天,但畢竟也在台北存活下來,並打下了一片天。當年,外公外婆經濟情況不佳,我咬著牙,用非常儉省的方式過日子,你爸爸的情況可能更糟,在這一點上,你應該比我們幸運許多。雖然,出國花費龐大,你爸和我,總算還能應付,何況,我們深信,以你的聰明懂事,在用錢上,應該可以放心!你只要在學業上,全力衝刺,我們永遠作你的後盾。 媽媽只覺得捨不得,自你出世以來,一直是爸媽及爺爺奶奶最甜蜜的孩子,也許,我真的要如你們戲言的,要開始學習獨立。往後,當我咳嗽時,會多麼懷念你乖巧的倒開水的身影;當我缺奶精時,又將差遣何人去購買?黃昏時分,再也沒人會買小籠包來和我分享。啊!想起來真是很傷心呀! 除了唸書以外,媽媽期待你能抽空寫寫信,將遭遇到事情,藉寫作做一番回味與思考,不要讓這難得的經歷,在未來,成為一片空白。多看多走多思考,是人生前進的最好原動力。你有幸去走一遭,要好好把握。不管將來是否能在學位上有所斬獲,在生活的精采度上一定要有所增進。寫好了信,email給我們之外,要存檔備份起來,做個紀念。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很重要,將來,期待你像雷伯伯一樣,他用畫畫寫日記,你用筆記寫日記。 媽媽寫這封信,讓你在飛機上看,一方面是一種期待,一方面讓你稍稍排除離家的惆悵。我們家,一向是個溫暖的組合,這樣的感覺,讓生活充滿幸福,我希望這種溫暖的幸福感,能陪伴你到天涯海角。無論何時,不管何地,當你想起家的溫暖時,都能更有力量前行。爸媽只有你們兩個孩子,只有你們平安,爸媽才有快樂,所以,一定要為父母保重。尤其在異地,長夜漫漫路迢迢,無論食衣住行都要格外小心,不要讓爸媽操心。若有傷心委屈的事,也別藏在心裡,寫信回來,吐吐苦水也好,是吧!但是,人際關係要好,幾個重要竅門不能不知道,如服裝儀容及居家環境要保持乾淨整齊,凡事多替別人著想、常常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會怎樣?另外,適度的容忍很重要,不要亂發脾氣、亂開玩笑等等。 千言萬語,拉拉雜雜。總之,祝我們的甜蜜寶貝順利平安、快快樂樂。

媽媽上1998.10.06 睡不著的午後4點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我的留學生活系列-1 緣起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國一升國二的那年暑假,我遭到同學霸凌,從國二開始,我害怕上學。本就不喜歡讀書的我,更是完全無法專心上課。渾渾噩噩的撐完了國中生涯後,經過一個暑假,8、9場的考試後,我考到離家最近的金甌女中資料處理科。

學習一直不是我的強項,金甌女中資處科畢業後,本以為可以終結學校生涯,開始工作,高三時才知道,沒有大學還有四技二專要準備,只為了給學校一個交待,沒什麼準備的情況下,就去考了四技二專。 1998/8/1考完試還沒放榜,爸、媽及哥哥送我去桃園機場準備一個人參加EF遊學團去紐約遊學1個月。拉著遊輪公司贈送的一面黃、一面藍的塑膠行李箱,第一次獨自出國的我既興奮、又緊張。與遊學團的團友們相會時,發現團中有位哥哥以前英文補習班的同學,一個北一女畢業的姊姊。哥哥將我託付於她,請她多多照顧。 我們去了位於邁阿密的迪士尼世界,坐了自由落體、雲霄飛車,充分享受觀歡樂氛圍。第一次搭乘遊輪,享受5星級服務。有一次英文不好的我,忘記了甜點點了什麼,服務生先提供了一份全部甜點的試吃盤,讓我決定要哪一種,然後再完整上一份,這個經驗讓我對郵輪的印象太深刻了。 去紐約EF語言中心上課約1個月,我是少數全勤的學生。當大哥哥、大姊姊們努力享受「遊」學生活,我如乖寶寶一般,沒有缺席任何一堂課。除了上課,跟團友們一起搭火車到紐約市、坐地鐵冒險、坐船去看自由女神、步行超遠到帝國大廈觀景台,回到學校時快鐵腿的經驗也是有的。英文一竅不通的我,跟著哥哥姊姊們一起,也沒有太多不便。 帶團的老師N是個很年輕的淡大財經系系主任,之前在紐澤西的大學唸書,週末會帶大家去參觀各大常春藤大學,為旅伴們的研究所做準備。有一次,小巴在高速公路上拋錨,我們跟著老師到他朋友家打地舖,順便參觀老師的學校,成了額外的收穫。 大老遠去到紐約,怎麼能錯過百老匯的歌劇?我們用學生身份,買了便宜的票,欣賞了《歌劇魅影》,即使完全聽不懂英文,坐在圓形劇場的最上層的我,每次都被魅影出來前的音樂嚇到(音響就在背後),充分的感受魅影的魅力。 回國後,四技二專放榜,我意外的考上了位於花蓮的一所二技,成了班上的黑馬。然而,那所二技是我與家人從未聽聞的私立學校,據傳校門緊臨產業道路,有許多大貨車呼嘯而過,車禍事故頻傳。家人聽說後,都不放心讓我去。

那年暑假,媽媽的朋友來到工作室拜訪,建議考慮去國外念書,說是許多朋友的小孩在台灣體制內受挫,現在在美國讀書都如魚得水。媽媽聽了,覺得似乎不失為一個機會。天真的我因為遊學的體驗不錯,也沒想太多,就開始準備出國留學了。殊不知,那是一趟很不一樣、改變人生的冒險之旅。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關鍵人物

作者:李維榕

一家三代綑綁在一張無形的關係網中,

老爸的心願、兒子的鬱結,全通過媳婦一人維繫。

雖互相牽制,卻也有改變的可能。

先是老先生來找我,他一進門就送我幾本親自拍攝的精美刊物,記錄了他走遍世界各地的蹤跡,天南地北,名山巨川,還有一段段教子忠言!

這麼有心思的一位父親,偏偏有個完全不受教的兒子!

說起兒子,老先生是無限痛心。他說,自己闖蕩一生,什麼都經歷過,只想為孩子打造美好前途。送到歐洲最有名的大學,安排最理想的工作,結婚生子,經濟上都由他全部包辦。現在兒子年過三十,卻躲在家中不肯出門。

老先生的解釋,是兒子終日沉迷動畫,腦袋弄壞了。

為了醫好兒子,他上天下地,找遍中西名醫,以至求神拜佛。但是兒子誰也不見,連老爸電話也不接。

老先生唉聲嘆氣,問我見過這樣的個案嗎?要怎樣才能醫好?

我答,那要看想醫好什麼?如果想把兒子變得聽話,就很難辦到。但是一個成年人長年放棄為自己負責,必然有他不必負責的條件。也許老先生的努力,正正就是造成兒子的不努力。

老先生好像心有所悟,接著就不再出現,只把兒媳婦叫來見我。

素素是個現代婦女,帶著兩個幼兒。一個長期躲在房間的男人,一不如意,丈夫就找妻子或孩子發作,嚴重時鬧到要找警察。老先生一方面想兒子受點教訓;一方面又怪責兒媳婦報警,給兒子帶來麻煩。

兒子不肯見父親,素素就成為父子的聯繫。老先生透過兒媳婦,繼續為兒子打點一切;兒子也是透過妻子,把不滿傳遞給父母。素素覺得自己是兩代矛盾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十分苦惱。她說,其實丈夫很敏感,一方面受不了父親的擺布,一方面又因為長期養成的依賴,無法在感情上獨立,內心也是痛苦不堪。

老先生一心把兒子推出家門,設法在別的城市為素素安排工作。他知道兒子依賴妻子,一定會追趕過去,這是令他出門的一個好計謀。素素自己也不想逗留在家中,但是丈夫並不愚昧,以各種藉口讓她無法成行。

這次又來了一個好時機,老先生托德國朋友請小夫妻一家去作客,順便尋求發展機遇。素素好不容易讓丈夫答應同行,但在出發前,他又改變主意,爭吵起來連在旁幫忙帶孩子的丈母娘都受了氣。素素的父親老遠從家鄉趕來,把女婿教訓一頓,一家人才依照原定計畫前往德國。

但是帶著兩個幼兒在異鄉寄居,當然有太多不便之處。小爸爸一不如意,就如常大聲喊罵。孩子哭叫,德國鄰居以為他們虐兒,要去報警,屋主也要求他們檢點。小爸爸受不了,賭氣帶著家人離開,在歐洲各國浪遊了一個多月。素素說,她們不是在旅館,就是在火車度日,倒真的是走了很多地方。

故事迂迴曲折,我卻只想知道,這一個多月的舟車勞頓,是由誰安排的?

素素說,全由丈夫處理,因為他熟識歐洲。

試想想,一個多年不出戶的人,竟然成功地獨自安排一家四口在異地一個多月的生活,表示他絕對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只是長期糾纏在父子的情意結中,完全沒有處理人際關係的意願。他最反感的是被人擺布,而偏偏又把自己放在任人擺布的處境。這次決然帶著家人獨走天涯,應是他最大的一次突破,只是一回到家裡,一切又打回原形。

我一直沒有見過這位男士,但是我覺得對他一點也不陌生。在我們這個父母死心為孩子作馬牛的文化,我見過很多如此武功盡廢的孩子。但是,你如何挑戰這樣一個費盡苦心的老爸?況且兒子也一直不肯出現,他只想建立一堵圍牆與世隔絕,不被打擾!

老爸的心願、兒子的鬱結,素素是他們唯一的轉接站,現在也成為我與老先生及她丈夫的聯繫人。我這項家庭工作,全是通過素素一人進行的。她說,每次見我後,都要向老爸報告,丈夫也會追問她談了什麼。

素素十分沮喪,她說:「每個人都逼著我要這樣、那樣,連我自己的爸爸都認為我要息事寧人。我快要崩潰了。」

現在老先生又有新主意,為素素在外地安排一份小經營,叫她先把孩子帶回老家,交由父母撫養。丈夫說她可以走,但是大女兒必須留下,孩子也成為夫妻爭執的籌碼。素素又被打沉,連五歲的大女兒也說:「媽媽,不要傷心,爸爸生病了!」

但是我看不到病人,只看到一家三代綑綁在一張無形的關係網中,以各種方式互相牽制,欲罷不能。

其實素素處於關鍵位置,每個人都要靠她傳遞溝通,她就是最能左右這個惡性循環的人物。我們的治療工作,就是發揮她的能量,由無能為力的小女孩,成為一個有主見的少婦,有效能地周旋於三代之間。

老先生的策略並非一無是處,素素有變動,男人就維持不了現況。但是逼得他出門,並不一定能改變他的心態,除非素素能讓他醒覺。無論對上一代有多少怨懟,是時候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了,否則弄到妻離子散,就真的成為家庭悲劇。

有危則有機,我期待這對小夫妻能夠化險為夷。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與孤獨對話

作者:李維榕

既然疫情讓我們不得不保持距離,
何不趁機找回自己,面對自己的孤獨,與孤獨對話。

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剛以為可以喘一口氣,又再死灰復燃。聯合國生物倫理學部門特別組織了一連串的網絡研討會,其中一個就是探討這世紀疫症究竟是怎樣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家庭及夫妻關係,又應當如何面對?

這些被邀參與的專家來自英、美、德、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印度、非洲,我也被邀請代替亞洲發言。一連兩個週日,透過網絡交換疫情和心得。

Covid-19怎樣影響全球的家庭和婚姻?有沒有文化上的差別?從各出席者的反應,與其說是文化上的異同,不如說是階級上的分別。原來不管世界哪一個角落,中產階級的家庭,就是比低層家庭有辦法。有資源的家庭,並沒有因此被疫情難倒,反而因為禁足家中,讓家人多了時間發揮創意;親子相處機會增加了,夫妻的親密度也提高了。歐美的學者,尤其著力於推動各種與孩子相處的活動,以及夫妻恩愛之道。但是一些高密度的城市,例如墨西哥、印度及香港等,家居環境幾乎是人踏人,政府不讓民眾上街,就全部關在家中作困獸之鬥。離婚與家暴的案例都升高了,有趣的是,自殺的數字卻反而減少了,可能因為身邊都是人,想自殺也不容易,要殺人就方便得多。

其實疫情已經延續四、五個月,每個地區的情況及處理方式,也因應各個階段而不一樣。由初期的不知所措、搶廁紙搶口罩,以至漸漸適應下來,在疫情中維持日常生活。只是生活形式和工作態度,都有很大改變,很多不正常的狀態,都變成習以為常。人人都活在疫情中,專家也沒有例外。

我們這幾個代表,身處世界各地,卻在同一螢光幕出現,大家都有相同又不相同的見解。有的悲天憫人,有的提供正念,也有的覺得世態無常,充滿不確定,很難作出定論。世界每一個家庭都有共通之處,而同一個地區的家庭,也有它不一樣的地方。怎樣找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應對方式,實在困難。但是大難當頭,人人都很自然地費盡心思,提出各種應變方式。美國的代表Peter Fraenkel,尤其分享了一篇他與韓國學者合寫的文獻,名為Reaching Up, Down, In, and Around: Couple and Family Coping During the Corona Virus Pandemic。顧名思義,這篇文獻可以翻譯為:「上天下地內外四方」找尋個人、伴侶、家庭及社會應對世紀疫情的良方!

Fraenkel與我是多年前的同學,那時在紐約一同跟隨Minuchin 學習家庭治療,我常稱他為我的猶太弟弟。雖是同一師門,但是他的取向是典型西方人的進取,大刀闊斧,面對疫情險峻,他的探索真的涵蓋了人類存在的各種元素:精神上的、靈性上的、心理上的、社會道德倫理學的,無一不缺,提供一個全面的角度去面對這個人類大災禍。作為東方人的我,倒沒有那種排山倒海的野心。我也被邀為同一期刊Family Process 撰寫文章,名為 The Musings of a Family Therapist in Asia when Covid-19 Struck。比起Fraenkel 的大氣磅礡,我的視野是很局部的,我所關注的,只有一些人際關係在疫情中的小片段,一份徬徨,一種無奈。

例如,一個日本妻子在網頁上留言,她說:「我老公的大嗓門、他的咳嗽聲及吃東西的聲音,加上電視機終日播個不停,還有他大白天睡在客廳中間的地上,那不斷傳來的打鼾聲!這日子怎樣過得下去?還要過多久?」

據說很多中國婦女也有類似反應:「等到政府部門一復工,我立刻就辦理離婚手續!」

這個被稱為「Covid-19 離婚」的現象,將會是疫情的一個副產品。被困家中,好像更容易引起女性對婚姻的不滿,男士的投訴較少。但是一個日本男子的留言,倒是代表了部分男士的心聲:「不論對老闆,還是老婆,我唯有不停地道歉。我道歉多到究竟為什麼要道歉,都記不得了!」

這個疫情,挑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常規,很多往常以為是大不了的問題,都不再重要;而平時不以為意的小事,卻變成大問題。例如一些孩子拒學的案例,現在學校都關閉了,本來焦慮的父母就暫時可以喘一口氣。但是當夫妻長時間被迫共處一室,相處的摩擦,就會把很多長久以來沒有解決的矛盾放大。這個疫情對家庭關係是一個大考驗,並非所有婚姻都挨得過。

好在並非一切全無希望,我們相信,這也是製造嬰兒的好機會,將有新一代的Covid-19 孩子,隨之誕生。

也許東西方的最大分別就是,後者傾向把敵人趕盡殺絕,前者則與敵人共處。

最近聽臺灣作家蔣勳的一次講座,介紹在疫情中如何與自己對話,倒是覺得很有東方人的智慧。我們很多時候生活在擠迫的人群中,真的很少機會與自己相處。既然疫情讓我們不得不保持距離,何不乘機找回自己,面對自己的孤獨,與孤獨對話。

我們的文明其實很脆弱,剛剛以為渡過難關,疫症又捲土重來。有人說,活得過今年,就已經是一種成就。

既然地球患了大病,就要休養生息,而不是否定病情的殺傷力,拚命打抗生素。我本是個閒散人,就只有逍遙以對!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天敵

作者:李維榕
女孩將離婚的父親視作天敵,
其實父母離異,才是她的痛處。
在痛駡父親的表象下,藏著一顆受傷的心。

 

我上次見這小女孩時,已經是半年前的事。 一陣子不見,她就長高了。

雖然帶上口罩,清秀的眼睛仍然顯得雪亮。

我問她:「這半年妳好嗎?有沒有受疫情影響?」

她答得爽快:「沒有,就是不能上學,太悶人了!」

我又問:「那麼疫情有沒有影響爸爸探訪妳的安排?」

她又答:「時間減少了,只有一起吃早餐。但是他還是太囉嗦了!」

不用說,你也猜到這是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父親不斷爭取探視權,女兒卻十分抗拒,每次見面都要母親陪同。這每週一次的會面,父母都不願意走入對方的居所,三人長時間在街上遊蕩,設法滿足孩子的需求,實在狼狽。現在疫情迫切,吃過早餐便速速了事。對母親來說,這是一種解脫;對父親而言,父女的時段都被剝削了;而孩子,始終對父親毫不留情。

共同撫養,讓孩子在父母離婚後,仍可擁有父親和母親,理論上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做得成功,父母雙方都要心平氣和,而不是被恨意沖昏頭。

問題是,很多共同撫養的父母,為了爭取撫養權及探視權,已經在法庭上對峙多年,敵意猶新,孩子夾在中間,實在很難享受天倫之樂。

這個小女孩就是一個不幸的例子。她早期每到父親探視時,就會肚子痛及嘔吐,怎樣也不肯跟他走,最後母親答應出來陪伴,父女才成功出門。在這種情況下,父親變得完全被動,女兒一下子要吃東西、一下子要看戲,父親弄得團團轉,全無招架之力。有時覺得女兒太不講理,擺出父親的尊嚴,孩子立即反擊,讓他更是一敗塗地。有時女兒稍微軟化,父親以為可以乘機把她哄著跟自己走,甚至安排一些父女親子活動,但是每次都引來女兒大發作,讓他落荒而逃。

父親無法可施,到女兒學校去當義工家長,女兒知道後更是暴跳如雷,指著他直罵:「你在同學前醜態百出,丟臉死人了!」

左不是、右不是,父親知道自己與女兒之間隔著一個母親,沒有母親的支持,休想接近女兒。

原本老是怪罪母親的父親,漸漸明白這個道理,開始收斂對母親的指責,在電郵中向母親表達善意。電郵內容都是探視時間的安排。例如他說:「是否約定明天上午十時見面?」母親的回應卻是:「不是一早就約好了嗎?」又例如他說:「我想明天見女兒時給她一個紅封包,她一直都不肯接受我的禮物。」母親卻說:「你自己給她就成。為什麼要告訴我?」

這些電郵本身沒有什麼不妥,問題是他把全部內容的副本都發給社工及治療師,電郵就多了一層意義,好像處處表示自己說得多好,而母親的反應卻是那麼不耐煩!

他不知道,經過長年呈堂證供的經驗,母親對一言一談有多敏感,可想每次收到他的電郵時有多氣憤。他所謂的善意,正正就是在她的傷口撒鹽。

六個月前,九歲女童就告訴過父親:「你欺負我可以,但是你欺負媽媽,我就會三倍四倍還給你!」

我問他們,是否還記得孩子的話?

孩子重覆:「我說過,如果欺負我媽媽,我會十倍還他!」

我問:「不是三倍四倍嗎?怎麼加到十倍?」

她斬釘截鐵地說:「一向都是十倍!」

你想,每次見面前母親的心情都被這些電郵打亂,孩子又怎會乖乖地跟你走?記得第一次見到這家庭時,孩子就告訴我們,父親是她的天敵;因為他欺負母親,她必須與母親聯盟,才可以抗拒。

看了這些電郵,我更明白孩子說的不是過去式,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互動形式;父親讓母親不爽,孩子看不過眼,就會保護母親,打擊父親!

這種形勢,親子教育很難奏效,父親再努力也難以打動女兒!

最可惜的是,一個十分伶俐的小女孩,人見人愛,對誰都很有禮貌。就是一見到父親,就完全變了面,毫不留情,說有多狠就有多狠。

這個治療十分困難,因為各人的目的都不一樣,父親希望接近女兒,女兒卻叫他走得越遠越好,母親雖說希望孩子不要失去父親,但是她絕對不認為這個父親稱職。

這個每週一次的三人行,雖然暫時因疫情而縮短會面時間,但是如此下去,只會加深她對父親的恨意,把她變成一個口出惡言的小孩。

趁著她對我友善,我說:「妳可以不喜歡妳的爸爸,但是一個九歲孩子對父親如此凶狠,對妳自己的成長,始終不是好事。妳想繼續這樣嗎?」

她默默地搖頭。

我又說:「一個孩子的行為是需要有底線的。」

她十分肯定地宣布:「我的底線就是媽媽!」

我繼續:「其實妳心中一定不好受,每個孩子都希望有爸爸媽媽,沒有一個孩子願意這樣拒絕爸爸的。」

這次她低下頭來,不再應我,走去抱著母親,像個小嬰兒般牢牢地貼在母親身上。

我突然醒覺,我們一直只注意她的行為,其實父母離異,這才是她的痛處。在毒罵父親之餘,必然藏著一個渴望父愛的孩子。母女連心,這是不可動搖的道理,但是如果孩子因而視父親為天敵,那麼最終受傷的,還是孩子。

父母如果不能和睦相處,也許真的不適合共同撫養!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全部

作者:gcreate
Publisher Bn
讀者投稿
Article Highlight
文章分類

夫婦

結婚未必是好事,我聽著有人這麼說,隨著時代改變慢慢體會往昔相信的承諾那麼輕,誰又有誰可以真正一直忍受的對方的情緒習慣跟不同的價值觀呢?

了解更多 >

我和我

自己明白,那兩個自己就像我在社會跟理想中的搖擺-其實是一種相互制衡在尋找平衡的力量,一種中立的力量

了解更多 >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其他

作者:gcreate
Publisher Bn
讀者投稿
Article Highlight
文章分類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輔導&助人技巧

作者:gcreate
Publisher Bn
讀者投稿
Article Highlight
文章分類

孩子的學習無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方式。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只要持之以恆,他們一樣能夠取得成功。

了解更多 >

鬆綁你的完美主義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需要追求完美來證明自己的生命價值,學會接受自己的小不完美並適時鬆綁你的完美主義,有助身心健康,並會帶來更多自由與幸福感。

了解更多 >

淺談台灣性平教育的困境–以性騷擾為例

#MeToo運動始於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之後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的標籤,用以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現今台灣教育環境與政壇皆發生多起性騷擾事件,促使me too運動話題再次襲捲整個新聞版面。

了解更多 >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親密關係

作者:gcreate
Publisher Bn
讀者投稿
Article Highlight
文章分類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7

心靈拓展

作者:gcreate
Publisher Bn
讀者投稿
Article Highlight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