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把阿德勒學說的核心精神:社會情懷實踐在生活中

作者:曾端真

今天要來談談” 阿德勒演講集”這本書的副標題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生命風格指的是個體面對人生任務的態度, 也就是對待人、事、物的態度,或說生命風格是引導個體行為的軸線。

大家需要想像在軸線的兩個端點,一端是自卑感,另外 一端是優越感,人的行為便是走在從自卑感到優越感的這條軸線上。

所謂的態度便是指走這條軸線的方式。阿德勒最常用movement

movement來說明一個人追求優越目標的行為模式movement具有動作的程度,和方向性用中文來翻譯這個詞,很難捕捉行為的動力意涵我覺得”行為動向”這四個字,勉強可以傳達行為的動力意涵。但仍需要看行文的前後,有時候可用行為模式或行為方式等來表達。

自卑感、優越感、和追求目標的行為模式阿德勒常說,有千百種。生命風格是個體獨特的創造每個人都不一樣。

阿德勒反對宿命論的觀點,主張人具有主體性,他說,個體是彩繪人生的主人。人生的目標是甚麼、達到目標的路要怎麼走全然操之在自己,就看他如何運用他自身的身心特質,經驗和他的環境。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感受到的不安全、不重要感、沒有價值感、或任何身心的不舒服不安的感受等等。因為人很難忍受這種威脅到自我存在感或價值感的狀態,身心會擾動不安,這個不安,促使個體努力克服自卑感。

那麼,如何才算克服了呢?個體會創造一個安全感的圖像,這個圖像稱之為優越感的目標,是個體所設定的人生安全的位置,是保障個人價值感的所在。目標不是指實質外在的成就、或物質的滿足、或環境的如意與否,而是內心的安全感所在。就像我們常見的現象,有的人已經擁有讓人羨慕的一切,仍然抑鬱寡歡。可能這個人自己也回答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阿德勒主張人的所有心理表徵,外顯的行為,以及內隱的心理活動,都導向這個優越目標。

他說,個體的症狀是一種自我保護,所保護的便是他所設定的”自我的價值”、”自尊”、或”安心”的狀態。自卑感、優越目標的設定、追求目標的方式,是潛意識的歷程。

不是可以清晰看見、也不是可以摸得到、或感覺得到。需要透過嚴謹的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和實務的訓練,並且熟練猜測的藝術。

阿德勒說了解人性是一門藝術,讀者們不可以套用這個學派的名詞,例如自卑情結等來論斷任何人,也不能隨意分析他人的夢境、早年回憶,出生序位、家庭星座等。

阿德勒強力主張社會情懷是一個人健康的指標,有社會情懷的人才能以平等待人。就不會以高人一等作為優越感的目標。不隨意論斷人,就是一個社會情懷的展現。如果我們都能夠具有社會情懷,這個社會會幸福、平安、喜樂多了。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

作者:曾端真

今天很高興來跟大家談談《阿德勒演講集:建立自我的生命風格》,這本書的原著是亨利史丹博士主編的阿德勒臨床實務全集的第十二冊,也是最後一冊。
《阿德勒演講集》這本書是阿德勒於紐約講授心理學的完整文稿,收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是非常珍貴的史料。

史丹博士雖然沒有親自跟阿德勒學習,但是他跟隨阿德勒的第一代門生蘇菲亞學習。除了透過匯整阿德勒的原典,致力將阿德勒的薪傳忠實的保留下來,他也開創了古典阿德勒心理治療的訓練課程。

他在阿德勒的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務之間搭起一座橋樑,讀者可以閱讀本書附錄的數篇文章,從史丹博士的筆下領略一下古典阿德勒學派的治療實務風味。

阿德勒的學說發展於20世紀初,歷經百年,更被世人視為珍寶,由其特別呼應現時代人們的心理需求。

阿德勒對於婚姻、家庭、親職教育、學校教育、 教師的訓練、兒童的輔導方面的論述,都是讀者們的福音。阿德勒談個案的時候,句句引人入勝,令人嘖嘖稱奇。
他有藝術家的直覺和美感;有偵探一樣的敏銳和觀察入微;有著考古學家的嚴謹、細心。在態度上,阿德勒像個慈祥的老奶奶,溫和而慈祥,他一再提醒心理治療師們,一定要謙虛,不可以對案主做一針見血般的分析,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們一覽阿德勒學說的全貌,但是要進入其堂奧,則需延伸閱讀。

張老師文化出版的中譯本《個體心理學》是最重要的一本,雖然不容易讀。祝福大家在本書中享受阿德勒的字字珠璣,並把阿德勒學說的核心精神—社會情懷-實踐在生活中。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ACT的 “經典”, 一個全面性的,以行動為基礎的工作手册

作者:張本聖

ACT是行動,也是接受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的英文簡稱,這是個講求實作、練習,而不只是談話式的心理治療。
近10年來,已經有300多篇精神及生理疾病的ACT療效研究的期刊論文陸續發表,其量與質都顯示ACT是心理治療的今日之星。也有專門針對焦慮、憂鬱、慢性疼痛、癌症、減重、情愛、人際等的各種ACT書籍與實作手冊。

閱讀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書籍或是看別人怎麼做,是不可能成為有功能的諮商或心理治療的臨床工作者?這就好像是在問,只是看琴譜或別人演奏是不可能成為小提琴的演奏者?當然是不可能。相信臨床工作者都希望有一本工作手冊可以讓我們不斷練習、省思且從其中找到各種案例的可能作法,再去模仿、修正、將其融入自己的治療模式。

Learning ACT就是你要找的這本書。Learning ACT是ACT的 “經典”:一個全面性的,以行動為基礎的工作手册,將幫助你理解和利用ACT獨特的六個過程模型(見圖一),既可作為診斷和個案概念化的工具,也可作為與案主構建治療方案的基礎。

Learning ACT讓治療師從ACT的每個元素(如價值觀)瞭解起,且是先從what? why? how? 的角度說明ACT的每個元素,作者們不只用案例對話錄,還穿插著經驗式練習,讓治療師先對自己在生活及治療中的ACT元素有個清楚的整理,然後再進入核心能力的練習題,你可以先做完各章的全部練習題,再對照參考答案;也可以每做完一題就對照參考答案。
這本書的案例及練習題都是從真實個案改編的,相信讀者們也都會在實作中遇到類似的情境。不過請記住,參考答案不是標準答案,只是提供你思考自己所做的是否符合ACT的理念及實作。ACT的各個元素在實作中也很少獨立運作,這些元素整合應用,並且是治療師自己的經驗在治療中與案主一起融合應用。

簡而言之,大腦的問題要用 “可行的(workable)” 大腦介入策略來改善。正如瑞典的JoAnne Dahl博士所說的:「Learning ACT這本書將ACT的過程分解成可以看得到的、可以理解的和可行的50個核心能力。且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組織,形成巧妙的治療師-案主的對話系統,鼓勵讀者運用每一個核心能力進行互動和回應。除了書中豐富的技巧訓練,你不能錯過這些頂尖的ACT治療師將疼惜的生命力帶進治療室的精神。這本書一定會成為心理治療教學的經典!」

更多相關資訊,請看《Learning ACT╱第二版》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歧視壓力…部桃清潔員爆離職潮 從ACT 接納與承諾治療學派看部桃事件個人有效因應解析

作者:張本聖

近期報導部桃案醫師自責感染了好幾個病患,指揮官陳時中說:「讓他知道盡力就好,想得太累就要讓自己放空,才不會逼得太緊」

ACT 接受與承諾治療學派
1.【常態化】
在前線作戰的士兵不管有多好的防備,哪有不被子彈打中的。案838在前線盡力救人,絕不是故意要感染其他人的。大家要感謝他都來不及,怎忍苛責。所以【讓他知道盡力就好】是對的。
2.【想的太累】就是糾結,【要讓自己放空,不去想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脫離糾結才是上策。

3.【太緊】該指的是焦慮、憂鬱、罪惡感等情緒及感受,ACT的標準就是【留點空間給這些感受】,接受不是忍受,是帶著經過脫離糾結,但仍存在的想法及感受去做更有意義、價值觀導向的行動。
4.【去做價值觀導向的行動】是指在價值觀(連結、關愛、扶持等)的引導下,去進行「目標設定、問題解決等」行動。無論對女友、友人,或是在工作的準備等都可以這樣做(透過視訊也可以這樣做)。

部桃約5000人要居家隔離,案588及589感染源不明,這些訊息必然引發大家的恐慌及謠言四起:
增加透明度,盡可能讓大家知道居家隔離、自主管理的人、地、物,以及這些人可以做些什麼,這是很棒的作法。越模糊就越易引發【糾結】的迷思,以及焦慮的情緒。脫離糾結、接受,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更多相關資訊
請參考張老師文化《就要傻帽樂天派,缺憾人生才完美》的第28章「羞恥、憤怒和其他情緒問題」。
以及《張老師月刊》2020年5月號,專題企畫:從ACT看新冠肺炎的社會創傷。

《就要傻帽樂天派,缺憾人生才完美》
《張老師月刊》2020年5月號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給癌友親友的忠告2

作者:曹朝榮

◎ 您有揭露自己隱私的自由,但病人絕對有不透露隱私的選擇
病人的病情絕對是病人的隱私,切忌向醫療人員詢問病人的病情,那不是您的義務,更不是您的權利。如果向醫療人員詢問而遭拒絕,或許您會認為怎麼如此不通情理,然而保守病人的隱私是醫療人員最基本的倫理和責任。

吳女士因子宮頸癌第四期常需出入醫院接受診療,她的大嫂每次都陪她來看病,住院時也幾乎都是這位大嫂照料。有一次住院時,大嫂帶四位好友來探視,之後吳女士得病的事情就在鄉里傳開來,為此,吳女士和大嫂之間鬧得很不愉快,吳女士的家人對於大嫂也很不能諒解。或許一方是出於好意、關心,但當事人卻完全不這麼認為。常常旁人的指指點點、異樣眼光、對病的誤解、或是過度的關心、照三餐慰問、不必要的建議⋯都讓病人甚感困擾和壓力。

 

我常遇到一種狀況,朋友介紹病人來看我的門診,過了一段時間,朋友碰到我或來電詢問:「我介紹給您看的那個病人怎麼樣啊?」這是那位病人的隱私,不能隨便透露,所以就支吾其詞帶過。透露病人的病況,是醫療工作者的禁忌。我查房時有個習慣,若病人正好有訪客,我會跟病人說:「是不是能夠請這些親友到外面稍等一下?」親友離開病房後,我才做問診和理學檢查、與病人對話和溝通,出病房後,時機若適當也會趁機對親友說明:「不好意思,剛剛請您們先離開。在醫院有一個很重要的倫理就是病人的隱私,如果今天您是他,您不一定會讓大家知道您的病,所以請將心比心,今天您們來看他,回去以後不要把他的情況說出去。」這是我尊重病人隱私的習慣。

 

臨床上,為了鼓勵病人,特別是想要為剛診斷出癌症的人打氣,我偶爾會運用一些同樣狀況或更嚴重的個案,調出電腦病歷,對病人說:「您看,這個病人 10 年前就開始治療了,當時比您還嚴重,每半年來這裡追蹤一次,現在身體狀況都好了。」用活生生的個案讓病人理解,他的病是可以處理、治癒的,我們曾經有這個經驗,能夠做到這樣的目標,過程中會用哪些治療方法,治療後會做哪些追蹤、評估,下一個階段要如何處理。這個方法對於一般病人最有效。為了幫助病人,這麼做好像理由充分,然而卻暴露了
另一位病人的隱私。

 

如果事先能和以前這位病人溝通、取得同意,甚至簽好同意書,病人願意把他的經驗、留在醫院的影像檔案或檢查檔案,讓醫師在適當的時候教育其他病人、提供教學或做衛教,這樣就可避免上述隱私的問題。

 

◎ 把建議留給自己,不要隨意開口給病人建議

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給身邊生病的親友做出醫療、保健上的建議,像是哪家醫院、哪個醫師好、千萬不能做化療之類的人云亦云的反應。或許我們認為自己是心懷好意,希望對病人提供有助益的建議;或許我們是從病人的話中立即反射性的評論、見解,並沒有惡意;或許有些人是想要藉機推銷保健品、營養品。對病人而言,這些旁人的「好意」常衍生心理上、人際上很大的負擔,想要直接拒絕雖不好意思,但也不想要聽從附和,尤其那些想趁機向病人、家屬撈一筆的推銷,真是落井下石、可惡至極的行為。面對身旁生病的親友、同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則是:不要隨口就對病人做出醫療、保健相關的建議,不要因無心之過而讓病人、家屬為難。那些您認為好的,不見得對病人好、適合病人,把要開口說出的建議嚥下肚,留給自己。

「生病了,就不要去工作,身體比較要緊」、「這個東西不能吃,您要多吃 OO 東西,增強免疫力,對抗癌症比較好」,除了避免醫療上道聽塗說的建議,在生活上、工作上也要盡量尊重病人的想法和判斷,過多的建議、管控只是徒增困擾,常常給病人與家屬間帶來更多的壓力與關係緊繃。

◎ 對病人實質的助益
如果您是病人很要好的親友、同事,偶爾陪伴、打個電話問候也已足夠;如果狀況許可,用行動鼓勵、陪著病人出外走走、散散步、聚聚餐,不只展現情誼,對病人的身心也有很大的助益。

許多癌症病人其實希望親朋好友能幫一些忙,卻又很難開口提出請求,像是「我現在感覺很虛弱,您能不能幫我去菜市場、超市買個東西?」或是「能不能幫我送小孩去上學?」、「能不能幫我拿衣服去洗衣店洗?」很多病人習慣攬著這些工作,硬撐著身體去做這些日常瑣事。本來生活步調已經繃得很緊的家庭,因為家中成員生病,整個家庭可能就更因此陷入紛亂了!

遠親不如近鄰,大部分親戚可能離他們很遠,要來幫忙也有困難。如果您是他很好的朋友,除了陪伴之外,可以幫忙打點日常生活很多事情,此時能幫忙送孩子去安親班、上學,對這個家庭而言等於多了一個幫手。我個人認為適時提供這些協助遠比送禮物來得受用。不過,因人而異的情況總是存在的,有的病人不希望旁人介入這些很私人性質的生活作息,這絕對是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給癌友親友的忠告1

作者:曹朝榮

給親友的忠告:不要隨意做出醫療、保健的評論與建議

◎ 共情同感的陪伴
親戚、好友或同事生病了,尤其是罹患癌症,除了驚嚇「唉!怎麼會這樣?!」心裡一定很為他難過、不捨,也為他之後的生活、工作而有些擔憂,好交情下想去探視、關心是自然不過的事。自己一個人去,或是幾位親戚、好友、同事一起去都無仿,去醫院或家裡探訪皆可,事先電話約定、彼此有些準備再成行,雖然沒有突然造訪的驚喜,然而對正因癌症住院、在家休養的親友會是更體貼、尊重的做法。有時親友同事關心的探訪,可能對病人造成負擔及壓力,例如正在做化學治療而感覺疲倦的病人,反而為了陪探訪者說話或張羅招待,而更加疲憊。也有些病人因抗癌治療而白血球下降,探訪者將感冒傳染給他,愛之適足以害之!因此探訪者必須確認病人真的歡迎他們來訪,而非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而增加病人的負擔。

有不少病人認為共情同感的同理心對他們很有幫助;去同理他,而不是同情他,務實、有用的做法是去陪伴、幫助他,為他打點生病期間他需要旁人幫忙做的事情。例如:為他煮些可口健康的菜餚;幫他照顧年幼的孩子或年邁的父母;為他按摩腰酸背痛之處;幫他連絡遠方的親友等等。

 

◎ 探病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在我們的文化中,探訪親友、帶個伴手禮似乎是基本的禮儀,但對生病的親友該帶些什麼呢?真的是很大的學問。帶去的東西如真是對方需要的、能投其所好的,自然再恰當不過,才有達到送禮的目的。有一次查房中,親眼見到有位口腔癌病人恰巧有幾個朋友來院探視,朋友手中竟然提著滿滿一籃子的檳榔,唉唷!真是火中送碳,令我啼笑皆非!

病房內看到病人收到的禮物,擺在床邊的不外乎是水果、營養補充品、保健品,那些人工或加工的保健品或營養品真的對當事人是有助益的嗎?倒也未必!這些禮品常常在病人床邊堆積,最終仍是轉送他人,或等到過了有效期只好丟棄,並不一定符合病人的需要。如果探視前能預先電話問問當事人的需要,雖然是有點不好意思,卻是最實際的。

另外一個也很實際的是送個祝福小紅包,不必多,或是找幾個同事、朋友大家一起合包致意,我認為這是最實在、最符合病人的需求,讓病人有彈性地依其所需去使用也是不違背禮貌的做法。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我的留學系列 9 陪你一起找羅馬──家人的默默陪伴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聯考失利,前途茫茫,我提起簡便的行李,毅然投奔住在洛杉磯的表姊,哥哥怕久未謀面的表姊不認得我,熬夜為我掃描照片,用E-mail寄去,免得我在機場無人認領。
當我在美國和學業做困獸之鬥時,爸媽徘徊在台北的街頭和網路間,一邊替我找尋政治學、海洋學的中文譯本,一邊用頻繁且溫暖的電子郵件為我打氣,希望我能越挫越勇。
母親在<陪你一起找羅馬>一文中憶起,當我實在撐不下去,問: 「我實在讀不下去了,我可以回家嗎?」時,她寫道:
++++++++++++++++++
雖然也覺得放棄可惜,也想鼓勵你堅持下去,卻聽出你聲音裡的顫抖與不安,立刻回說:
「當然可以!明天就回來吧。」
「媽!你真的不介意嗎?這樣會不會沒面子?」
面子?誰的面子?我的?那大可不必顧慮,媽媽的面子不掛在女兒的身上。
「只要你自己想好就好,我們只是給你一個機會試試。既然努力試過,就沒什麼遺憾的。」
「我不是讀書的料,我非常感謝爸媽花了這麼多錢讓我出來,回去後,我會立刻找個工作,您不用擔心。」你語帶哽咽地說。
++++++++++++++++++++=
爸媽用一貫的溫柔陪伴我,支持我每一個決定,做我最堅實的後盾。
回來20年了,在美國的寂寞已遺忘的差不多了。今日,為了寫留學記憶,翻到了媽媽所寫的這篇文章,回想到當年的孤寂。然而,透過媽媽的描述,我想起的不只孤寂,更感恩媽媽默默的支持與陪伴。
+++++++++++++++++++
回國後兩年,我們全家人有機會到美國重遊舊地。艷陽天,你神情亢奮,在租來的車子裡,指著窗外,一一介紹你當時的生活,我才知道你經歷的是怎樣的寂寞!
「那是我常去的百貨公司,星期假日,不知道要做什麼,一個人只好去逛逛。你看到的我帶回去的許多廉價打折貨,就是在那裡買的。」
我的眼眶驀地紅了起來!回想你攜回台灣的行李數倍於當年帶出國,整理時,我訝異地發現許多東西竟成打地出現。眉筆、壁燈、髮箍、小刷子、眼影……我邊整理,邊感嘆你不知民生疾苦。你囁嚅地回說:
「成打地買,較划算,我逛街時遇到大折扣,不買可惜,都是便宜貨。」
一樣一樣的小東西,在在見證著你浪遊無根的寂寥,而我不察,竟不時興奮地向你報導假日時如何和爸爸的畫友們出外冶遊。
「那是我常去的公園,常常有老人在那兒曬太陽,星期假日無聊,我有時候就到那兒和他們一起曬太陽。」
天很藍,太陽在樹梢上閃著耀眼的光,聽著、聽著,我的淚靜靜順著雙頰流下。不善人際的女兒,在語言熟練的家鄉就曾經飽嘗交友的困難,更何況在人生地不熟的異邦。念書之外的漫漫時光,她和佝僂的老人一起在公園裡曬太陽、想家鄉。
你堅持帶我們去你當年常去打牙祭的一家日本拉麵店,你指著靠窗的位置告訴我:
「這是我常坐的位置。拉麵還附送炒飯或煎餃,想家的時候,我就來這兒叫一碗拉麵,靠著附送的蛋炒飯平息想念媽媽的心,這兒的waiters都對我很好哪。」
我一口麵也嚥不下,摩娑著你坐過的桌椅,向店裡中氣十足的喊著「歡迎光臨」的年輕侍者們深深一鞠躬,感謝他們在異地為你提供讓人安心的溫暖。那回,從美國回來後,我才被我當年的孟浪、大膽所驚嚇。斗膽將一個不諳世事的弱質女兒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幸而無災無難地回返,若是其間你發生了任何的意外,我將要如何的引咎、自責且悲痛萬分!幸而平安地回來了,真好!雖說暫時的離巢,成就了一位獨立自主的女兒,但是,從我們一起重遊舊地歸來的那日起,我忽然開始罹患強烈的相思病,你已然回到身邊,卻才是思念的開始。
……
今後,不管晴天或下雨,要找屬於你的羅馬,爸媽陪你一塊兒去。
PS: 近日,母親再次陪伴做編輯的女兒,在張老師文化出了一本新書《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不只陪伴女兒,更分享她的陪伴各式受苦靈魂的經驗給讀者。歡迎參觀選購(嚴重置入性行銷)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我的留學系列8 在美交通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公車】
在美國加州沒有開車是非常不方便的。印象中,最早在美國搭公車是給現金,換一張小小的票(長得像台灣的火車票),後來,穩定些後,固定要坐公車時,要先買Token(代幣),每次投一枚,要換車時,會給一張轉乘小卡。在20年前,我剛去的時候,公車系統真的沒這麼方便。
在Torrance 念大學時,我住的地方離學校不算遠,大約15-20分鐘車程。然而,要搭公車上學的話,必需提早。40分鐘才有一台公車經過,沒趕上那班,就得再等40分鐘。8點多的課,常常6:40要在車站等車,7:10左右就到學校了,如果不這麼早到,就會遲到。一向不喜歡遲到的我,只能這樣了。
那時,公車司機都是固定班表,我搭到的都是一個高大黑人司機開的車。他的個性爽朗,很有朝氣。那時感覺有點威爾史密斯的FEEL,他非常主動、積極,雖未曾言明,喜歡我的感覺卻非常明顯。曾經我們出去過一次,並留下一張合影如圖。
 
【開車】
在Torrance安定下來後,媽媽的朋友周阿姨幫我找了一個講中文的教練,教我開車。第一次練習時,教練將車子開到車不多的小社區後,叫我坐上駕駛座,他坐副駕,直接開始練習右轉。
記得第一次練完車回到家給爸媽打電話時,我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癱軟在床上。那感覺有點像是高中時,邀請曾經霸凌我的同學來跟教會朋友一起打排球時的緊張感一樣。其後,幾次謹慎(緊張)的練習後,我可以學外公一樣,驕傲的說:「我1次就通過DMV路考,取得駕照。」
那日考到駕照的欣奮感,深深刻在心上。考到駕照後隔了數個月才添購了一台白色的Honda Civic。剛拿到車時,忐忑不安,幸得房東許伯伯自願陪著我在Target的空曠停車場一圈又一圈的練習停車、倒退、左右轉等等。還有朋友不怕死的約我上高速公路!下了高速公路,寒冷的冬天中,我一身的汗!還好,經過那次的魔鬼訓練,我似乎吃了大還丹,功力倍增。很快的,我就能開始過獨立的生活了!
有一次,媽媽隨學校院長及系主任到加州來參加世界華文作家年會時,我到機場接他們、載著他們到我的住處參觀、按著地圖找路送他們去飯店,跟媽媽住一晚後,自己返回學校上課。
有人在留言上激我講車禍的故事……
 
【車禍】
確定回國後,我將車子賣回給 Honda。在回國前兩天,我開著Honda幫我租的車,往華人較多的Rowland Heights為媽媽採購一些藥品帶回臺灣。
採買完的回程,開在高速公路上,被一台從其他高速公路匯入的車給擦撞到右後方,往左推了一下。本能反應–踩剎車、轉方向盤–結果當然可想而知,在高速公路上車子快速打轉,撞到分隔島,彈回到第二車道後停住。
真的有人生跑馬燈瞬間閃過!還好當時前後無車,回過神發現還好只有嘴唇因緊張而咬破、人沒事,魂也還在。發動車子後,我驚魂未定的小心翼翼的開會住處,結束一場高速公路驚魂。
 
【後記】
離開近20年後,去年10月去舊金山與表嫂和小嬰兒做伴後,我重返了讀書時待的南加5天4夜。20年後的公車系統方便許多,可使用悠遊卡搭車,但車距時間上還是不如台灣方便。在方便停車的美國,不開車雖然還是可以行動,但會有所受限,還是開車來得方便許多。
 
截錄媽媽聽聞我學開車後給我寫的信如下:
***************************************************
車子學得如何?很難哦!從電話裡,可以聽出你已經被折騰得很慘的樣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當年外公學開車的情形:外公開始學開車時,已年過六十,手腳沒年輕人俐落。但他不服輸,卯足了勁兒地練習。把圓板凳扳倒下來當駕駛盤,左一圈、右一轉的,堪稱夙夜匪懈。不但如此,怕教練嫌他手腳不靈光,成天想法子巴結教練。把晚輩拿來孝敬他的巧克力、蛋糕、魚肝油、維他命……悉數轉送出去。筆試一考就過,他雖得意,倒還知道謙虛;路試居然也一次OK,這下子可跩得二五八萬了!逢人就問:「你考幾次才過?」如果讓他遇到兩次以上才通過的,他便毫不客氣的奚落他:「啊!你還不如我這老頭子!這麼簡單的事,也要考好幾次!啊!太差勁了嘛!」……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我的留學系列7 學語言的方法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圖畫故事書學音感】
剛到美國時,我的英語程度近乎零。也正因如此,我以一張白紙之姿,從頭學起。表姊及媽媽的朋友周阿姨推薦我由英文的兒童圖畫書入門,跟著錄音帶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唸,找出英文的音感。字少、圖多、有韻律,的確是個不錯的入門方法。然而,對於已經18歲的少女兒言,那有點無聊。
 
【看電影學英聽】
在美國電影院看電影對我這個歪國人而言很新鮮,也很困難。在美國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姪女帶我去電影院看「小蟻雄兵」(動畫)。在台灣看美國電影都一定有中文字幕或者中文配音,第一次看到只有畫面的英語動畫,因為陌生,耳朵很自然的全程緊閉,一個字也聽不懂。只能看動畫自己瞎猜發生什麼事。
到美國第二年過年時,周阿姨的先生帶我們去百事達租影片回家看;這是我第一次認識DVD。其後,我常租已在電影院看過的DVD回家看。我發現,第二次看這些電影,也許是因為已知大概的故事內容,耳朵就會打開,大約就能聽懂70%,如果時間許可,我會再放一 次,開啟字幕,看到我想學的單字就定格,記下來,並想辦法應用他。
 
【融入英語世界】
加州華人雖多,上課時大宗語言還是英語。雖然假日喜歡與講中文的聚在一起,但時間比例相對來講少一點。把自己丟在一個英語環境是訓練聽力的好地方。聽懂了50%以上,才有辦法跟別人互動、交朋友。聽久了,把自己當隻鸚鵡,學著聽來的音調,慢慢說,有一天就會發現,自己講出來的,愈來愈像美國人了。
最鮮明難忘的例子是:有一次,羽球教練的朋友說我的英文進步了,我問他我什麼方面進步了?他說,我以前說的是台式「3Q」,現在會發咬舌的「Thank you」了。啊!那「細微」的變化都是時間堆砌、累積出來。如果在台灣環境沒這麼夠,就多聽點ICRT、交個外國男/女友,也有機會講出一口漂亮英語哦!
 
【開口說】
剛開始到加州時,我只能說幾個簡單的英文單字,怎麼跟人溝通呢?我就將會的幾個單子像魚網般撒出去,老師聽懂我要表達什麼了,以一個完整的句子問我,是不是這個意思?我雖然不會說,但「基本」的聽力還是有的。聽到了「正確」的句子,就連聲道yes,然後重覆說一次,久而久之,這些老師組合出來的正確句字就是你的了!
你若只聽不說,還是會有進步,但進步的速度會比較慢。建議還是要把聽到的,親口「說」出來。很多人害怕被人嘲笑而不敢開口,但據我觀察,不會有人笑的。就像外國人跟我們講中文時,我們也不會笑他們啊!
 
一年初始,就分享含文留學期間所使用的語言學習技巧給大家囉!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
快樂多一點、煩惱少一點;
健康多一點、病痛遠一點。
謝謝大家對這個留學系列文章的支持與回饋!
愛你們喲!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6

我的留學系列6 伴我走過低谷、給我能量的餐廳與廚房

作者:張老師文化編輯

起了個大早,豔陽天中,為剛過世不久的舅舅頭七法會誦經,回家後埋首媽媽新書校稿工作。看著媽媽細細描寫與一個個失序靈魂互動的過程,內心有點感傷。3點多,從午覺轉醒的爸爸喚我喝杯咖啡,讓我小小轉換一下情緒,今天就來聊聊我在美國的幾樣Comfort food,看看它們如何陪伴我度過一段段艱熬的留學時光。

【台灣小吃】

剛到美國的前幾個月,住在華人較多的Arcadia, Temple City附近,在表姊家想家時,煎顆醬油蛋解解相思。或在歡樂的聖誕夜去台灣人開的餐廳,買碗咖哩飯,配著電視,一人獨自守著住處。

到了Torrance,華人少了,但還是讓我找到一間台灣人開的小店。沒有住在許伯伯、許媽媽家,或他們回台灣時,我就會去買顆飯糰,假裝自己在台灣。那間的飯糰還挺道地的。記得有一回,我中午去點了一份炒米粉,只見老闆娘往廚房喊Fried Rice Noodle……低頭往廚房小窗望去,原來是墨西哥人在掌廚。那味道是不錯,但還是少了一味兒。

【美式牛排Denny’s】

美式連鎖家庭餐廳Denny’s中,10元美金左右一客的12oz肋眼牛排也是我喜愛美式Comfort food. 它的份量很足,常常都是打包回家吃第二餐。偶爾心情好,或心情特別差的時候,喜歡獨自到店裡,點個花椰菜濃湯,叫份牛排犒賞自己一番。幾個月1次,不能天天吃。

印象中,高中畢業舞會完的續攤其中一站,就是去24小時的Denny’s聊天、聯誼,幫著朋友的愛慕者追求朋友。

【日式拉麵──新撰組】

新撰組是有著許多日本人的Torrance裡有名的日本料理店。離我的學校不遠處有一家專門賣拉麵的。我總在不想回家的午間,提早11到門口,等他們開門。朝氣蓬勃的迎賓聲中,驕傲的坐上吧台,點一份萬年不變的C Set(1碗拉麵+一盤炒飯)加了稅金大約14元美金左右,價格雖然不匪,卻可以吃2餐。中午主攻拉麵,晚上則吃打包的鹹菜炒飯,2頓的滿足。坐在吧台上,看著帥氣的日本男子,認真的甩著拉麵,所有的煩惱煙消雲散。

店家的特色是,可以「客製化」麵的軟硬度、湯頭的濃淡等等,每次去都會吃到一樣的味道。2002年回加州,跟著媽媽訪問白先勇那次,新撰組是我唯一必吃的餐廳,去年回南加5天,也沒放過。一樣的味道,一樣的感動。因為太常去,大約貢獻了一根柱子,店員常常會主動加贈沙拉一客或冰淇淋一碗,就連2000年要回台灣前,也表示可以破例讓我「免費」張貼賣車公告。雖然言語不通,我們的情份卻深。2002年回去時,店家還認得我,親切的招呼我,甚至用些簡單的英文告訴我他們剛去員工旅遊回來,分享他的喜悅給我。我以簡單日文點餐、也親切的稱讚我的日文講得很好。

【朋友Amy Trees的廚房】

在外國人家分租一間房的那段期間,我過得非常不開心,想自己煮飯也麻煩。事前備料準備1H、吃個10分鐘、飯後收拾又是半小時的,實在耗時,自己吃也沒滋沒味的。

有一天,閒逛不想回家的我,不自主的駛進九九大華超市,挑了韭黃、牛肉、青菜、九層塔、雞肉等等。提著兩手滿滿的食材,不經悲從中來,在車旁不小心哭了出來。沒有理由,只覺得悶。我撥了通電話給教會的台灣朋友,問可否借她家廚房一用,以解相思。她家有個哥哥、一個弟弟,還常有其他朋友來訪。我帶著一堆菜,煮了一桌大家一起吃,大家頻頻稱讚,以空菜盤熱情的回報我。那日,我好開心,好久沒那麼開心。於是,加碼炒了炒飯給她弟弟及同學帶了便當。飯後,她們為我洗碗,以表謝意。

畢業舞會前幾個禮拜,舞伴們相偕從北邊下來Torrance跟我們一起尋找禮服,我也在Amy的廚房中做了一桌好料酬謝他們迢迢南下展現的十足誠意。記得那次,我做了三杯雞、白菜獅子頭、奶油炒高麗菜、燴飯料等等,男生們一個勁兒的稱讚,又是以空盤回報。

舞會後隔2週左右,男士們再訪,這次,換我的舞伴在Amy家廚房揮灑,也是一桌子好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煮的紅燒肉。都隔了20年,我還記得那個味道。先煎後滷的三層肉,軟硬適中,齒頰留香,吃的很是幸福。

這些餐廳、這些廚房,伴我走過低谷、給我能量,繼續在黑暗、孤獨的夜裡行走。問題依舊存在,但似乎沒那麼難以承受。

圖為媽媽做的好吃紅燒肉,做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