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拚湊與了解》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心靈積木》──拚湊與了解

撰文/王映涵

   

       看完《心靈積木》中的布倫因為積木,跨越時空,回到數十年前,回到才十歲的爸爸的家,與小時候的爸爸相處了一天,甚至成為朋友。在這一天裡,他認識了爺爺、奶奶,看到了姑姑和叔叔們年幼時的模樣,但最重要的,他看到父親小時候所過的生活,父親身為家中長子必須承擔和忍受的一切,更看到爺爺那一代用多麼嚴峻且不流露任何情感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

       相形之下,他實在是太幸運了;他父母不但事事為他著想,爸爸更不會無理地打罵他。他也體認到,爸爸具有驚人的毅力,而且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勇氣去承擔不公平的指責,雖然這造成他日後或許顯得懦弱、沉默的個性,但他的責任感和為家人的犧牲卻深深感動也震撼了布倫。布倫得到一個結論︰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必須在他小的時候就認識他,才有可能。

       我想到我跟家人之間,也是在熟悉中有著摩擦,這些摩擦或許都是因為彼此太近的距離,其實不只孩子跟父母之間,很多夫妻結婚多年,卻還是活在不了解當中。就好像日劇《夫婦》中的山口華46歲了,結婚25年來都活在不了解當中:不了解自己真正要的,以為支持先生成功就是自己的幸福。不了解關在家裡當主婦,其實已經和社會脫節,什麼也不懂。不了解自己並不想跟箱根旅館的楓葉一樣,即將什麼都沒有地凋零。而因為一次的離家出走,四處看了看人、事、物的她,終於有了「跳脫原有框架,到社會上活出自己」的體認。

       當然,我不可能像布倫一樣,去認識爸媽小的時候,去看看他們曾經如何艱苦的生活,曾經忍受怎樣的誤解和不公平,怎樣的掙扎和怎樣的成長。可是,所有的認識就像積木般,從碎片開始拼湊,就好像我跟弟弟間,藉著文章藉著話語,明白弟弟的心思以及曾被壓抑的夢想,那夢想在現實中,是這麼渺小,只能就現有的,找最可能實踐的路去走;弟弟希望我也能實踐自己的夢想,因為還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有成夢的可能!

       其實藉著像積木般的拼湊,我理解弟弟的用心,然而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判斷,恐怕也不是當下能決定的!我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的,有一天可能能更接近夢想一些。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死亡醫師的遺產》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死亡醫師的遺產

撰文/王映涵

       最近看了日本電影《死亡醫師的遺產》這部爭議性很大的電影後,想起之前因為台灣不通過安樂死,而特地花錢去瑞士安樂死的傅達仁的新聞。

       雖然台灣去年推動DNR,讓我們可以選擇放棄急救及心肺復甦術,甚至推出有條件限制的安寧療護,但也非所謂的安樂死。

       雖說醫療進步,讓某些人變得非自然死亡。看到影片中的死亡醫師專找那些癌末病人不收報酬的讓他們擺脫痛苦,並且拍攝短片中的主角們,還有一抹死前的微笑,死亡醫師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是一種救贖。然而,對於警方而言,覺得是蓄意殺人,並且積極辦案。

       當刑警犬養看到家屬包闢死亡醫師並且說死者得到解脫時,對著最後一名父親說:「那是因為孩子體貼,不希望你再受苦,其實還希望可以在一起」時,說了句──「你還真是殘忍」。

       到底家屬要如何面對癌末的家人?或者病人真正的希望是什麼呢?

       或許這也是台灣還無法推動的原因吧!當我們的醫療進步的同時,有些病人如一開始影片中無法再負擔醫藥費還有家庭的太太,身心俱疲說感謝死亡醫師不收報酬的讓癌末的丈夫平靜走完一程;但是,對孩子而言,死亡醫師卻是殺死爸爸的壞醫師而報案。如果家屬有意見不同時,該如何決定呢?

       很多治療在台灣是需要自費的,等達到標準予以給付時也是很嚴重的時候了,這樣的醫療是好是壞呢?有些人甚至沒有保險,即便醫師說要住院或者打生物製劑也沒辦法。

        醫師曾說藥物治療必有其副作用,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然而身為免疫病人,周旋在各科檢查治療及不斷增加的藥物時,還有許多自費藥物或者耗材。隨著高齡化,對有些不達重大傷病或者未符合身障標準的人,就醫也會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到底安樂死對一些重病病人及家屬是解脫還是謀殺,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有些人怕的是失智;有些人是怕延命治療,有些人就像犬養刑警的女兒等著器捐可以跟爸爸一起生活下去,雖然目睹好友氣喘發作而亡感到害怕,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最後可以像她後悔幸運的被救呢?

       死亡醫師在影片中覺得那些病人臨終前的死亡微笑很美,自命幫他們解脫痛苦,但是多少人希望可以活命卻不得而知。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她不怪,她是我妹妹》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她不怪,她是我妹妹

撰文/王映涵

       電影《她不怪,她是我妹妹》講的是一個既過動又躁鬱的小女孩,因為有一天父母爭吵下,父親離世,母親也因治療躁鬱住院而將她送去與哥哥相處的故事。

       從起先不諒解到後來的接納,身為演員的哥哥因為她而有不同的改變,也得到預想不到的感情。

       在法律上,母親或許是女孩最需要的人,但是當媽媽聽到他們的對話,知道她無法給予小女孩需要的愛而放棄時,我相信他們三個人還是有愛的連結。

       母親可能因為心理匱乏所以領養女孩,但又無法給她真正的愛,讓她不斷在寄宿學校出問題。而無血緣的哥哥則讓妹妹有了真正的人際關係,不需要用藥,甚至打翻了輔導老師的偏見,證明他的是對的!

       在這個壓力龐大的社會中,很多人求助身心科,可是身心科真的有辦法好好的發現問題在哪,還是不斷的給予藥物讓你度過一生?問題是怎麼會有所謂的身心疾病跟藥物?這都是值得反思的地方,藥物可以改善生活跟人的品質嗎?如何定義身心健康又達到身心平衡呢?

       雖然現今有很多心理師,但是幫助畢竟有限,如果我們能真正的面對自己的問題,學會成長,會不會有一天像影片中的女孩一樣痊癒?還是注定被標籤化的過一生?我不由得深思。

       個性影響命運,但是改變個性在於自己,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對愛的渴求太強,希望被傾聽,所以逃避。

       不論是環境、情緒、飲食、作息或壓力都深深影響一個人,如果你周遭的變數太多,硬要身體承受,就會失衡,免疫疾病也由此而生。所以學會專注,享受當下;學會分工,活出品味跟自己,那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美麗人生》

作者:lppc
Photo from Photo AC

讀者投稿       美麗人生

撰文/王映涵

          有個我很喜歡的老師說老了就不好玩了,其實,病了也不好玩了,這部小說改編的日劇,當時之所以為之風靡,我想是因為我們對情感的渴望,精神跟麵包我們只能選擇一個,但是,當有個人願意守護、看顧那是多麼的感動,錢也買不到的。

    雖然不知道杏子是什麼自體免疫的疾病,但是那不是重點,重點是,知道有病還敢去愛一個人的心情,試問,如果有重大疾病,你會去愛一個人嗎?或問,健康的人會接受有重大疾病的人嗎,即使家人反對?

     我沒看到男主角的家人,不過如果真的要結婚,家人會同意嗎,我很懷疑,就像杏子哥哥說的,必須把重心放在杏子身上,如果想衝事業,那是不可能的。你會為自己愛的人放棄多少夢想呢?

     以前的杏子不想愛,因為怕受傷;可是真的愛了,我想她不後悔。因為那是義工,同是殘障朋友的愛都無法給予的快樂。很慶幸她遇到一個給她無障礙空間的人,而且陪她到最後,讓我想到《生命的最後一個月花嫁》的紀錄片,我記得杏子跟那個義工的對話,杏子那時因為自卑、因為嫉妒,所以難過的說如果是你就不會那麼難過了,然後,他回說,你不會難過,因為杏子小姐,你的心中沒有我,所以你不會難過。

     我想,愛一個人,那個人心中卻沒有自己是最難過的事情吧!

     所以,能愛也能被接受是一種幸福。即使,愛會消逝無法永存,但是,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美麗人生!

     就像義山他很小就面對生離死別,但是他對感情的深摯,入而不出,深而不返,即使與妻相聚的時間少,但是悼妻詩動人不說,拒絕長官的嬌美官妓,那種深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有人說疾病是上天給的一種考驗,考驗自己也考驗對方,我想除了身體的苦難,雙方家庭是否磨合,現實是否真的能承擔外,真的能夠成就時那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因為那種深情無華,那樣的結髮才能恩愛兩不疑吧!

     即便現在資本工作型態必須分散家庭,但是距離也打不斷曾經擁有的歡娛回憶,看到之前新聞有丈夫推著妻子環島我想那也是台灣版的美麗人生吧!

 

《美麗人生》

作者:北川悅吏子著

譯者:蔡麗文,葉小燕

出版社:台灣角川書店

出版日期:2002041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9750327

裝訂:平裝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大眼睛》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大眼睛》

撰文/王映涵

       電影《大眼睛》開頭就是知名的安迪.沃荷的肯定,說「我認為基恩的作品非常好,如果作品不好人們不會喜歡的」。這是說明一個女藝術家的故事,她為了撫養女兒而被基恩的花言巧語打動而嫁給他,即使好友說對方只要是藝術圈的女人都玩過,她還是不相信。

       不可否認的,基恩很會說故事跟行銷自己,所以租牆掛畫賣畫上雜誌而出名時,雖然成名,卻是謊言的開始,也讓瑪格麗特出賣自己的靈魂,跟著基恩開始欺騙,欺騙自己也騙了女兒,還好,最後她走出自己的畫風。

       當她告解她欺騙女兒不知道怎麼辦時,父權體系下,神父竟然要她相信丈夫,所以她出賣她的畫給了丈夫。

        有人說同樣是畫家為什麼他能成功?因為先賣畫再賣複製畫再賣複製明信片!這種複製畫我也可以,反而被炒作成一股風潮,不禁讓人想到安迪.沃荷的展覽。

被議評家否定後,基恩說評論家是不會創作的人,那到底藝術本質是什麼呢?當一家畫展展出時,有人對瑪格麗特的畫風感到興趣,她解釋縮寫是因為女性畫家不被看到,並說出那縮寫背後及她對命理數字的連結,結果反被丈夫指責。

       當藝術變成普羅大眾都能購買的商品,賺錢是否藝術呢?身為普普藝術的鼻祖,安迪當然贊成。這也讓我想起現在的班克斯塗鴉藝術的反諷,並說不知道所謂的流行是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迪士尼會流行?

        看到人家要採訪基恩時,他一直逼迫妻子,她說起創作是很私密的。當她最後發現當初在街頭擺攤時,丈夫畫的風景畫其實是別人的作品時,鼓起勇氣指責先生其實他什麼都不是,想要離婚時,卻因先生的暴力相向,和女兒逃到畫室差點被瘋狂的丈夫燒死。

 當她們逃到夏威夷時,在傳教士的鼓勵下,她為了被偷走的畫作跟丈夫對簿公堂,一心想成為畫家的基恩在法庭上畫不出「大眼睛」而身敗名裂。瑪格麗特終於得回她的名聲後,還梅開三度並持續創作。

        這除了看到一個在父權壓迫下女性的成功外,也讓我看到鬼才提姆波頓的突破。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離別的夏天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離別的夏天

撰文/王映涵

夏天風來了

明晃晃陽光閃閃發光

煙花吹過後的彩虹閃閃發光

地濕了又乾

就像悲哀的心情  哪怕流淚了

還是要睜開乾澀的眼睛迎向明日

解疫的開端 不同調的政令

就像每個人不同的心情

大暑過後的生活

滿片的忘憂草 就像母親每天希望我平安健康的笑容

有些離別還會再相聚

有些卻堆著風跑走了

風吹著 悶悶的心情

夏天還在

你聽見風傳遞的消息嗎?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0.5mm-自愛與付出的課題

作者:lppc
Photo from Photo AC

讀者投稿   0.5mm-自愛與付出的課題

撰文/王映涵

看了《0.5mm》這部紀錄片,以老人看護砂羽陪伴的四個老人為主題,剛好也反映到日本高齡化的社會。

有人說長照是一種趨勢,台灣也將步上日本高齡少子的後塵。所以,很多社區有長照健檢、老人社福等資源,一方面是鼓勵老人學習運動以免造成負擔,一方面也是藉著社交讓老人們比較不會孤單、不易失智。

影片中透過4個老人可以充分看出老人的情慾、無奈與渴望。影片開頭砂羽以高額酬酬勞陪片岡昭三睡一晚,半夜醒來正舔著砂羽臉的片岡引起火災葬生火窟;還有分不清KTV還是旅館的小夫,最後也給了一萬元跟大衣感謝砂羽,或者渴望友情卻差點被詐騙的阿茂,還有以名聲自豪的真壁老師,面對老妻失智的害怕,怕自己及內心的空洞渴望,不料妻子最後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再有一次丈夫的擁抱──我們以為失智的對象,曾經深愛的人,何時變成我們逃避的對象呢?雖然知道妻子的喜好,但是看到重新化妝後的妻子,抱上輪椅時的那個擁抱溫度,不知道真壁老師心中是怎麼想的呢?

而目睹了火燒悲劇的片岡真到生父家,個性不討喜,最後被迫剃光了頭,第一次流出月經時,砂羽給她洋裝換上後,兩個一大一小的女人一個大喊媽媽,一個大喊一百萬,那是心中的慾望嗎?

在真壁老師家時,有看護問砂羽為何不趕快結婚生子而把時間花在投資報酬率這麼低的老人身上,砂羽對小真說那些老人看似與他不相干的人生,接觸後其實都是同段時間的,而距離只要剛剛好就好,就像我和你之間!

把這部片不論放在社福長照等現況少子高齡弱勢族群多的台灣,真的是一點都不顯得突兀。當我們隨著年紀老化,我們需要的不再是過多的什麼,而是一點剛剛好的距離與關心,還有照顧自己或幫助他人的能力,且學會與自己獨處!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奧運教會我們的事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  奧運教會我們的事

撰文/徐夢陽

從奧運培養爭取勝利的勇氣

       奧林匹克運動會由來已久,是一種化競技為交流的活動,進而擴展到全世界。爾後,許多大大小小的比賽,都搶著進最高殿堂,或是衍伸出其他運動賽事,培養世界人們強健體魄、運動習慣及知識。

       既然是競技,就有輸贏成敗,最高榮譽是金牌,以下是銀牌,接著是銅牌。本屆東京奧運,幾經波折,終於順利舉辦完成,雖然新冠肺炎仍舊肆虐全球,但自信能夠順利讓各國選手完賽的主辦國日本,還是動用舉國之力來承辦奧運,從開幕到比賽過程,幾乎可以見到他們的用心,畢竟已經承接,選手也都就位,只能努力辦理,讓選手有一個好的比賽場地與工作人員的環境來競技。

       而我國在奧運比賽獲得相當好的成績,甚至打破過往參加奧運的紀錄,有人說在世大運就已經預演過一次,現在的奧運比賽,就是考驗選手有沒有再次取得勝利的勇氣。勝利,是需要跨越自己成績的勇氣,即使是頂尖的選手,前面仍有成績障礙,那可能是自己的或是其他人的,大多數的人著重過程,而許多人當然心中也想青史留名,留一個屬於自己的紀錄,長久的障礙,那是值得光榮的。

       我國羽球選手麟洋配,在羽球雙打項目取得金牌成績,這樣的好成績激勵了許多選手,激起他們的鬥志,轉化成為場上的動力,努力的也為自己奪得不錯的成績。

從奧運練就再接再厲的精神

       奧運比賽,既然是競技,就一定會有輸贏,雖然破紀錄、贏得金牌是一個目的,但大多數人的命運,都需要接受結局的不完美,唯有這樣,才能夠再接再厲。

       就有些評論算是導正視聽,因為我們總喜歡把勝利者冠上「台灣之光」,可是,往往忽略了過程,或是只當「一日球迷」,不知道能夠站在國際殿堂與外國選手同場競技,那已經是極大的殊榮,一般人想要進到奧運比賽,那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取得奧運資格的國手,都是歷盡千辛萬苦,以及國家第一等的選手。

       在田徑場上,有一段讓人忍不住一直重播的影片,就是女子一千五百公尺預賽,原本被看好很有冠軍希望的選手在過程中被絆倒,後來還是能爬起來,勇往直前,取得預賽第一的成績。無論是鏖戰三局落敗取得銀牌的世界球后戴資穎,還是努力逆轉的空手道選手文姿云、高爾夫球選手潘政琮等人,以及小林同學林昀儒,都讓我們見到他們有面對失敗的勇氣,更有為自己感到驕傲的實力。每一場賽事,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史詩級的表現,都會在世人面前被大力傳誦著。

把運動內化於生活之中

       運動比賽、競技這件事,不少人說,這就是社會的縮影,是人生的縮影,我認為這是對的。這所要培養我們的除了是爭取勝利的勇氣,還有再接再厲的精神,當然對於規則的尊崇與資源多寡的分配等有關係。所以,運動內化於生活之中是相當重要的,就如同此次取得好成績後,國家官員認為要對於體育進行改革。

       對台灣而言,驕傲世界的有許多東西,例如科技業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就是「護國神山」,試想全世界有多少國家在製造相同的晶片,可是台積電的品質、質量與尺寸等,就是可以應用在各式各樣科技需求上,而這樣的技術不容易,但那絕非是一蹴可幾,而是靠著長期下來的累積,才有今天舉世聞名的實力。

       而科技業之所以重要,就是他們跟我們生活周遭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會用的手機、電視與電腦等,這些東西與人類已經分不開了。如同當初賈伯斯見到的前瞻性,我國科技業也有屬於自己的前瞻性,那是取代不了的。

        就如同運動競技一樣,它不會只是一堂體育課,或是一場聯合運動會,更重要的是它的內涵,倘若無法從中獲得內涵,只是單純的健體強身,那可就白白浪費了體育的意義,期盼這次奧運比賽,無論是一場場精彩的賽事,還是我國厲害的選手,他們都能當點燃國內運動風氣的種子,進而讓台灣在世界再創佳績。

        把運動內化於生活中,不只是體育課要教,其他知識也可以融入體育,做為跨領域的聯繫,奧運教會我們的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領悟,也有共同的目標。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腰瘦食堂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腰瘦食堂──愛自己

撰文/王映涵

       日影<腰瘦食堂>是部輕鬆的小品,從要販售公司的體脂計開始,因為父親的倒下,兒子請了也曾是胖子同學菜菜子來公司飲食控管。

     而菜菜子之所以會瘦下來,是因為畢業後,不斷面試受挫,最後覺得如果要任職營養師卻自己沒有說服力實在不行而開始的。

     在他協助做什麼都會半途而廢的新之助及另外挑選出來體脂高的三個同事時,彷彿看到以前的自己,遇到停滯期或者偷吃零食時還要想辦法。

     因為他知道暴食是因為壓力,減肥也會有壓力,所以還提議在公司頂樓種植盆栽舒壓,每天想新的菜色以免大家吃膩。公司也因此促進同事的感情,藉著食堂有了聊天的話題。

     當減肥想放棄時,菜菜子除了要他們想起動機外,更說出絕對不可以自己討厭自己,更不可以一天不運動也沒關係的感覺,因為如果偷懶的話自己也會討厭自己。

     這個道理不只用在減肥,也用在人生許多事情上。

     想起過去自己嘗試不同的減肥方法,後來,我發現最重要的,還是均衡飲食跟規律的作息。

     電影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自己,因為我們並不是為別人而活的。

     看到最後四個人均勻的體態,還有菜菜子不斷變化菜色跟廚房兩個夥伴也齊心,及員工的心聲時,真的感覺到減肥運動如果有好的方向跟夥伴是很棒的一件事。

首頁 » 出書人 » Page 4

女人的一生

作者:lppc
Photo from Pexels

讀者投稿-女人的一生

撰文/王映涵

當初,結婚不是他的意思,只是年紀大了,看著有精神分裂的姊姊在家缺乏照料,大姊說如果你不結婚,以後你自己的事情看著辦,選了一個他不愛的相親對象走入婚姻。

 

婚姻,沒有想像的簡單,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真的作為人婦後,他才知道單身的可貴,工作後還要忙碌家庭孩子公婆,即使給了薪水還是不滿意,流產坐月子都是孤零零的,恨只恨當初自己嫁錯人,或者說,不該走入婚姻的。

 

為了全職照料孩子,她聽從夫家意見辭去工作,卻開始慢慢生活圈變小了,心眼也在公婆妯離間打轉,慢慢的也放棄了。

 

隨著丈夫的不滿外遇甚至提出離婚,她曾經傷心不知所措,最大的緣由還是經濟!

 

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已經六十了,還是被嫌東嫌西的,這個家對他來說,只是一個牢籠,她無法掙脫的地方:他常常跟孩子說,你爸爸什麼都想丟,連我都想丟了!

 

對他來說,真正放鬆的地方,不是家,是外頭的同年一起的運動,區公所圖書館的樂齡課程,還有泳池的無人打擾,結果被說懶於家事,夫妻口角更深了。

 

一生阿,就這麼要過去了,她心想如果真的過不下,她就學她朋友去找個差事隨便生活也就罷了,可是,真的甘心嗎?

 

對什麼都不滿的,只能在那些外人面前倒她的苦水及辛酸,而,家中等著她的還是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