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最新消息

首頁 » 最新消息

【11月份新書上市 🔥】心靈漫遊的力量:科學與哲學中的非指令式靜坐

作者:marketing1

【11月份新書上市 🔥】

雅肯靜坐(Acem Meditation)

實踐方法雅肯靜坐是一種非指令式靜坐方法,源自挪威,由專家學者開發,強調輕鬆默念無意義音節,允許心靈自然漫遊,而非強迫專注或排除雜念。這種方法與宗教無關,基於現代心理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練習,能幫助減壓、提升精力、改善人際關係及開發創意。 實踐前,建議參加官方初階課程(約8-10小時),由專業老師提供個人化的「靜坐聲音」(無意義的中性音節,如「hong-sau」變體),並學習正確技巧。 以下是基本實踐步驟,基於官方原則與實踐者分享。準備事項姿勢:坐姿為主,使用有靠背的椅子、沙發或床,確保下背舒適支撐,雙腳自然平放地面,不需盤腿或特定手印。保持脊椎直立但放鬆。

環境:選擇安靜、無近距離噪音干擾的空間。室溫適中,穿寬鬆衣物。

時間:每日練習,一天兩次(早晨起床後、晚飯前),每次30分鐘;或一天一次45分鐘。避免餐後兩小時內練習,以防生理不適。初學者可從20分鐘開始,逐漸延長。

 

步驟指南入座與閉眼:找個舒適位置坐下,雙手自然置於大腿或膝蓋。閉上雙眼,讓身體完全放鬆,從頭頂到腳趾掃描一次,釋放任何緊繃。

開始默念靜坐聲音:在心中輕鬆反覆默念你的靜坐聲音(由老師提供,例如兩個無意義音節)。念的速度約每2-4秒一次,不需發聲、不跟隨呼吸或心跳、不用力強調。想像聲音如輕柔的背景音樂,自然流淌。

維持輕鬆態度:以「不專注、無壓力、不急不躁」的態度練習。默念時,允許思緒、感覺、影像或情緒自然浮現(如心靈漫遊),不要試圖壓抑或分析它們。這是關鍵——雅肯靜坐視雜念為正常過程,不是障礙。當你意識到分心時,輕鬆回歸默念聲音即可,無需自責。

結束練習:時間到後,慢慢睜眼,靜坐1-2分鐘,讓身心過渡回現實。避免立即起身,可伸展肢體或深呼吸。記錄練習後的感受(如放鬆或浮現的想法),有助追蹤進展。

 

練習提示與注意事項心靈態度:區分「主動部分」(輕鬆默念聲音)和「自然部分」(思緒自由流動)。避免過度專心(會導致肌肉緊繃)或過度隨便(會讓練習流於形式)。目標是釋放心靈,讓潛在壓力「明顯化」並自然化解。

常見挑戰:初期可能出現疲勞、煩躁或不適(如情緒浮現),這是正常「成長階段」,持續規律練習即可。透過團體討論或老師輔導化解。

進階:練習後融入生活,如在壓力時短暫默念聲音。長期(數月後)可參加進階課程,探索個性成長與潛意識。

益處:不僅放鬆身心,還能提升注意力、減少焦慮,讓你更包容當下,提升生活品質。

 

https://reurl.cc/NNppL6

首頁 » 最新消息

2025年 12月13日 ICF 國際教練認證實體工作坊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2025.12.13《實體工作坊》 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

ICF 國際教練認證實體坊

2025.12.13《實體工作坊》 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

ACC國際教練課程


常見問題Q&A

Q1. 教練(Coaching)和諮商、心理治療有什麼不同?

教練聚焦「目標與行動」,心理治療聚焦「治癒與修復」。教練協助人「從功能正常到卓越」,而非「從失衡到平衡」。

Q2. 學完教練可以做什麼?

 可成為專職教練、企業內部教練(internal coach)、督導教練、人生教練、團隊教練等。

Q3. 國際教練聯盟 ICF 是什麼?

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是全球最大、最具公信力的教練認證組織,制定專業倫理與核心能力標準。

Q4. 教練一定要拿 ICF 認證嗎?

不一定,但 ICF 認證能提升國際信任度、專業度與市場競爭力,尤其在企業教練與培訓市場。

Q5. ICF 有哪些等級?

共有三階:ACC(Associate Certified Coach, 初階)、PCC(Professional, 專業級)、MCC(Master, 大師級)。

Q6. 什麼是 ACTP、ACSTH、Level 1/2/3 課程?

ACTP 是有完整的培訓教練系統的學校或機構的認證,例如:LEVEL 1 要有60個學分,LEVEL 2 要有125個學分,LEVEL 3 要有200學分, ACSTH 是教練培訓學分的認證,不限制多少學分。

Q7. 要學多久才能成為國際教練?

一般需 6–12 個月完成基礎課程(約 60–125 小時),加上實習時數與教練時數累積。

Q8. 教練課程都學什麼?

包含教練心法、傾聽與提問技巧、覺察練習、目標設定、回饋、倫理與專業實務演練。

Q9. 實習教練是什麼意思?

學員在教練訓練中會與同學互為教練/被教練(coachee),累積練習時數以便申請認證。

Q10. 教練學要很外向或會說話嗎?

不需要。更重要的是傾聽、好奇、覺察與同理,而非表達或說服。

首頁 » 最新消息

《覺醒生命 躍然紙上》 一場從「活著」到「活出」的心靈覺醒之旅

作者:marketing1
覺醒生命躍然紙上新書發表會_張老師文化
覺醒生命,躍然紙上》全球新書發表會邀請函

在快速變動與高壓的時代裡,許多人外表看似成功,內心卻感到空虛與失落。為幫助現代人重新與自我連結,張老師文化出版社推出重量級新作──《覺醒生命 躍然紙上》,由加拿大The Haven 學院核心導師李文淑執筆,融合三十年身心整合與靈性探索經驗,邀請讀者展開一段深刻的內在覺醒旅程。

本書以海文學院經典課程〈潛力甦醒〉為靈感,結合心理學與靈性實修,引導讀者透過「身體覺察、呼吸練習、關係溝通、內在對話」等實際方法,在生活的忙亂中重新找回穩定與自由。

作者李文淑表示:「每個人都在尋找愛與意義,而這場尋找的終點,其實在自己心中。當我們願意誠實地凝視內在,生命會回應出它的力量與光。」

本書強調「可實踐的成長轉化」,透過四大探索面向:
.身體覺察與呼吸練習——釋放壓力、喚醒身體智慧。
.關係覺察與溝通轉化——重建誠實而深刻的關係。
.內在力量與自我疼惜循環——從批判中解脫,學會以溫柔的力量支持自己。
.書寫練習與反思對話——引導內在覺察力與自由書寫的對話。

全球線上新書發表會將於 10 18 日(週六)上午 10:0012:00(中國標準時間)/10 17 日(週五)晚上 7:009:00(美國太平洋時間)舉行,主題為「孕育・傳承・超越」。

發表會嘉賓包括李文瑗、馮錚、萬儀、陶曉清、賴佩霞、林沈明瑩等多位心理教育與文化領域重量級講者,現場將開放交流與抽獎活動。

更多活動與報名資訊,請見:https://lihi.cc/4jCxM

出版資訊:
書名:《覺醒生命 躍然紙上》
作者:李文淑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 10
購書連結:https://lihi.cc/lBopr

生命成長的終極的目標---成為自己。

邀請你一起踏上自我蛻變與深度連結的旅程。
首頁 » 最新消息

喪親、疾病、關係崩解:失落多面向,介入也必須多元

作者:marketing1

無論你在醫院、安寧病房、長照、心理諮商、社工或教練領域,都會遇見因失落而停在生命谷底的人。

奈米爾教授以三十年研究與實務,整合「探究架構 × 技術工具箱 × 案例示範」,帶來能在現場立即使用的哀傷介入方法。這是一套為專業者而寫、真正能改變臨床品質的書。

找到失落出口,重建情感連結,生命不再崩解,未來依然能好好過

  本書延續系列書籍的使命,提出創新的工作取向,以回應生命受失落籠罩之人的需求——無論這份失落來自於喪親、重大疾病、關係破裂,抑或其他複雜或無形的失落。

書中從提供探究架構的章節開始,勾勒出為哀傷工作定位的整體圖像,後續章節則包含豐富無比的創意治療技術工具箱,藉由詳盡說明與具體的個案研究,闡明各項技術的實務應用。

對於無論在醫院、安寧療護、緩和照護或長者照顧等領域的專業人員、更廣義的健康與心理健康照護之臨床工作者,甚至是企業教練與哀傷治療領域的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資源。

首頁 » 最新消息

療癒哀傷,重建生命與愛 ——哀傷治療創意性介入線上講座 & 哀傷治療實務系列工作坊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撰文/吳冠儒

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可能經歷失落和悲傷,,它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對生命變化出現的反應。對喪親者而言,悲傷並非突發狀態,且極大可能將演變成持久對生活的煎熬,需要時間與空間來進行消化與療癒。而在此過程中,助人工作者的角色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具備專業的技能和深厚的理解,來幫助那些正在經歷哀傷的人們找到內在的平靜和重建生命的勇氣。就在七月張老師文化將推出「哀傷治療創意性介入線上講座」、「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將舉辦「哀傷治療實務系列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邀請您一起學習。

創意具現、想像構築、不陷悲傷
死亡與失落可能是生活中殘酷的現實,而超越它們所需的是想像的治癒力量,這能力能穿越當前的痛苦,以想像來建築一個更具有美好希望的未來,透過象徵性與實際行動,以創意性的方式將之實現。在「哀傷治療創意性介入線上講座」中,除了助人工作者、心理治療、哀傷治療等專業相關人士外,也適合正面臨悲傷、克服悲傷、身邊親友陷於悲傷的一般大眾共同學習。

講座將先以「在失落中重構意義之三元模式」作為哀傷治療的框架,整合並重整、重編哀者於三個領域:失落事件故事、與逝者之間的關係背景故事、哀者的個人故事所面對的掙扎。這其中包含他們曾經是誰,在失落後他們又是誰,還有他們將成為誰,以此作為導向,就每個領域介紹一種手法來處理其中的敘事性挑戰。

以想像掙脫失落的情緒泥淖
從嘗試理解失落故事環節開始,以「我風暴中的安全屋」此藝術輔助手法,幫助哀者在失落的風暴中建構能夠提供安全感的庇護所,並從中識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進而走出這場風暴,重建自身安身立命的世界;然後再轉向另一種藝術輔助手法「紀念球」的活動,讓哀者能夠以象徵性、充滿意象的表現方式來重新編織自己與逝者之間的持續性連結,再重新開啟往昔因失落而曾被中斷的重要對話,而這其中能以「紀念花園」的手法,提供一個平台,將哀傷的聲音帶進社區,促進親友甚至公眾對於哀者的支持,更能提高社區的哀傷素養;而重構意義中的三元模式,最後將展示一種在失落中重現自我的工具,應用「我們人生的篇章」手法,將失落撰寫於哀者的人生傳記當中,而非當成故事的最終結局。

轉化哀傷治療概念
如果悲傷可以被視為重申、重構被失落所動搖或粉碎的世界之過程,也可以將哀傷治療概念轉化成處理延誤或阻礙這些調適過程因素之情境,用以識別受延長性悲傷所困擾的喪親者。「哀傷治療實務系列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乃針對諮商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人員、教育與輔導相關專業人士所設計,以建立悲傷功能障礙量表作為基礎,將依附導向哀傷治療、創傷導向哀傷治療、復原力導向哀傷治療形成三方理論模式,識別在臨床面談中呈現失調性悲傷的特徵,以及這概念化過程的臨床運用。

理論與實務並行應用
在這三天的工作坊中,也將介紹且實際演練一系列相關實務技巧,透過不同的臨床錄影與體驗活動,讓與會者拓展、深化自身的技能,我們也將探索意義如何在這種種循證風險因素中扮演調解者的角色,並就意義如何調解循證風險因素對喪親結果的影響,總結相關的研究結果,討論其意義導向的評估與介入的重要性,且將審視目前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就延長性悲傷障礙所釐訂的診斷標準,且應用於案例作為實務體驗探討,用以討論意義導向哀傷治療的治療目標。

悲傷理論與實務工作的前行者
講師羅伯特.奈米爾博士(Robert A. Neimeyer)目前為美國田納西州孟非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s)心理系教授,更為SSCI期刊Death Studies主編,致力於推展意義建構歷程之悲傷理論與實務工作,更將其專長的喪慟平等化「意義建構心理治療模式」推廣到臺灣及全世界,為臺灣悲傷心理治療界的重要指標人物。

奈米爾博士已出版三十餘本著作,包含《哀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哀傷輔導實務》等書,其悲傷輔導技巧,亦藉由中文版教材與書籍的推廣下,普遍應用在台灣的悲傷輔導實務工作上,而其新作《哀傷治療的新技術》,正由張老師文化翻譯製作中,預計明年上市,敬請期待。

偕同講者暨譯者吳嫣琳博士,現職私人執業心理治療師,亦是美國Portland Institute for Loss and Transition副總監和培訓導師,擁有多年輔導經驗,包含處理青少年犯罪行為、婚姻衝突、家庭暴力、精神心理困擾、囚犯監禁問題、失喪與哀痛、以及危機處理等個案,亦是一名焦點解決治療、敘事治療師;同時,吳嫣琳博士亦是一名哀傷治療專家,著作《守護在生死邊緣的孩子:同行者手記》。

透過最新概念與實作學習,與會者將看到嶄新具創意性的可能性,能以實用、象徵性和有意義的方式處理哀傷。

本文收錄於《張老師月刊》559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s://reurl.cc/70819k

首頁 » 最新消息

緬懷 蘇珊.強森博士(Dr. Sue Johnson)1947-2024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4月23日,心理諮商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老師。
 
強森博士從1980年代初開始進行夫妻諮商,更經常到世界各地的專業會議擔任演講嘉賓,為各地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進行成人關係與連結、夫妻與家族治療等方面的訓練。
 
至始至終,她內心深處那顆純真、愛人,熱切地想要幫助所有的夫妻的心,從未改變。
 
強森博士發展出的情緒取向治療,將持續幫助更多人,活出更美的生命。
 
蘇珊.強森博士(Dr. Sue Johnson)1947-2024
—-
經典雋永,婚姻 • 關係相關書籍,單本79折,3本以上75折
 
#RIP #EFT #情緒取向療 #活在我們的心中
首頁 » 最新消息

2024年課程,搶先報名! 【三堂合報】實體工作坊+線上課程+線上讀書會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1.【實體工作坊】曾端真教授《克服自卑的勇氣:從阿德勒心理學談教養》二日工作坊
日期:113年3月2日(六)- 3月3日(日)

2.【線上講座】林麗文心理師《薩提爾模式在助人工作中的運用》
日期:2024/03/05(二)

3.【線上讀書會】林杰勳心理師導讀《聽懂未被訴說的故事:催眠,喚醒內在療癒者》
日期:04/23、04/30、05/07、05/14、05/21、05/28

首頁 » 最新消息

大師系列《稻草變黃金》線上講座!洪莉竹教授:焦點解決諮商訓練全解析(早鳥優惠報名中!)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大師系列《稻草變黃金》線上講座!洪莉竹教授:焦點解決諮商訓練全解析

講師: 洪莉竹 教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時間:2023/10/12(四),晚間7點至9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講座內容】
◇SFBT取向學習與實踐過程常見的提問或挑戰
(一)常見的提問:理論面向,技巧面向,實務應用面向,學習歷程面向
(二)實踐過程的挑戰:對話的思維邏輯,會談方向,會談開展,助人工作者的心理移動

◇對SFBT提問與實踐挑戰的反思
(一)對提問意涵的反思
SFBT理論引發來回的思辯,發展與專業同儕對話語言的必要性,調整面對與預期不符之實務經驗的思考習慣
(二)對實踐挑戰的反思
助人工作者需覺察與檢視個人的思考邏輯,考量SFBT的文化適用性,助人工作者需覺察個人知覺與觀點對專業實踐的影響

◇對SFBT重新理解:對常見迷思與誤解的闡述
(一)正向思考
(二)重視解決
(三)短期諮商

◇SFBT的理念精髓
從「提問話術」
到「透過對話一起探詢解決之道」
到「存在與相待之道,拓展與建構不同的真實」

◇稻草變黃金:焦點解決諮商訓練手冊(增訂版)一書的重要內容

《稻草變黃金:焦點解決諮商訓練全解析》

實踐、對話與辯證
睽違15年增訂版,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必選參考書

1.新增第二章和第十四章

2.將SFBT的架構撰寫更為完整

3.回應SFBT學習者的需要與經驗增修內容

4.加強實務應用的撰寫

5.彙整與反思實踐過程的挑戰

6.章節與章節名稱調整

首頁 » 最新消息

中秋佳節闔家閱讀,精選6本書 原價2020元,佳節特惠:500元!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優惠內容連結

9月29日前購書享優惠~

活動頁面:https://reurl.cc/x6Zo05

1.《媽媽,沒有人喜歡我》
本書強調兒童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兩位作者以生動活潑的筆調透露如何確認及避免兒童交不到朋友的難題。
 
2.《我生氣,但我更爭氣!》
妥瑞症患者曾柏穎,親身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及是如何克服不好的社會互動,並持續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3.《稻草變黃金:焦點解決諮商訓練手冊(2007)》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不只是一個諮商理論取向,更可貴的是它教導一種新的思維。
 
4.《我的名字叫伊瑪奇蕾》
講述1994年盧安達種族滅絕大屠殺中,伊瑪奇蕾所經歷的恐怖、堅忍、療癒與寬恕的故事。
 
只送不賣
5.《優雅的老年》
為了探索阿茲海默症,一群修女甘願每年接受嚴格的測驗和訪談,並同意捐出大腦,揭開了成功老化和長壽的秘訣。
 
6.《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
本書提供父母許多有用的方法,也希望改變父母們使用的不當教養策略,並為父母們增添能力,以陪伴青少年孩子踏上這令人驚恐又興奮的冒險之旅。
首頁 » 最新消息

每月一書《水面上與水面下:用戲劇轉化人生》不管幾歲,你都擁有改變命運的可能 學習、探索與見證,一起加入藝術療癒之旅!

作者:張老師文化小編

【優惠內容連結

主題書《水面上與水面下:用戲劇轉化人生
單本5折,大量團訂35折起!
書籍介紹:https://reurl.cc/x6DmEb

戲劇/藝術療癒,相關書籍
單本75折,任選3本以上7折
https://www.lppc.com.tw/product-category/series/artt/

購買任一活動書籍,再享《張老師月刊》9月號加購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