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隨著阿德勒逐漸擴展個體心理學視野,1914 年至 1920 年間,他發表了24篇文章,探討多項不同主題。當時雖主要側重於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的心理動力,但也開始探索家庭和學校對幼兒發展的正負面影響,共有5篇以兒童教養為主題的文章。同時期阿德勒也為心理期刊撰寫書評,其中2篇收錄於本書。
由於當時的政治與軍事議題,促使阿德勒發表慷慨激昂且說服力十足的論點。其〈布爾什維克主義與心理學〉一文,可謂揭露權力濫用與人民必然反應的經典論述。
阿德勒對於人性深具洞見,〈論同性戀〉一文卻是其中明顯的例外。整體而言,阿德勒雖遙遙領先其時代,特別是關於人格的統一場域論(unified field theory)、對性別平等的堅持與預防教育的強調,然而他對於同性戀的觀點反映其所屬時代與文化的偏見。儘管如此,為利學術研究與歷史考證精確,本書仍如實收錄〈論同性戀〉一文。當代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之性別觀點,因著重於鼓勵伴侶彼此合作,並試圖修正所有性傾向當中的支配或貶抑,與阿德勒平等、尊重與接納的核心態度更為一致。
對阿德勒思想不熟悉的讀者,不妨參考本書附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以簡短篇幅一窺全貌。
【編者簡介】
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當今倡導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領導者。他是「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的主任,帶領一個致力於出版古典阿德勒著作的翻譯編輯團隊;1996年起經營資訊豐富熱門網站www.Adlerian.us,提供文章、教學圖形、錄音帶、影片和研討論壇。
做為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Northwestern Washington)的資深培訓分析師,史丹提供師父取向的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其中包含廣博性的個案諮詢。他對阿德勒臨床實務的貢獻包括:
綜合調整蘇格拉底提問法、完整說明心理治療十二階段、應用全現心像和引導想像提供失落的發展經驗、馬拉松團體治療,以及對馬斯洛的最佳人類發展觀念與阿德勒治療理念做了治療性的整合。
有關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的訊息,請參閱:http://adlerian.us/dist-tra.htm
或寄信至史丹博士電子信箱:htstein@att.net
【譯者簡介】
何雪菁
臺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曾任職非營利組織與航空顧問公司,相信人生經歷都會成為翻譯的養分,而翻譯工作也澆灌生命的土壤。特別喜愛心理學、哲學與文學。
歡迎來信指教:charlottecaseyho@gmail.com
【專文推薦】
鮑順聰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召集人
張倪綸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目錄】
推薦序 眾裡尋他千百度:閱讀原典一窺阿德勒臨床著作的宗廟之美 鮑順聰
推薦序 以整體觀的視角去理解 張倪綸
英文版編輯序(2003年版)
第01章 憂鬱症與妄想症〔1914]
第02章 童年期的社會影響〔1914〕
第03章 個體心理學:假設與成果〔1914〕
第04章 兒童心理學與精神官能症研究〔1914〕
第05章 保持距離的問題〔1914〕
第06章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絕食〔1914〕
第07章 精神官能症與精神病的生命謊言與責任〔1914〕
第08章 評論:貝克〈妄想症之診斷〉〔1914〕
第09章 評論:阿斯特羅論〈彼得堡之夢〉〔1914〕
第10章 神經質失眠〔1914〕
第11章 個體心理學學會會議紀錄(一)〔1914〕
第12章 個體心理學學會會議紀錄(二)〔1914〕
第13章 女性養育與教育兒童的角色〔1916〕
第14章 孩子的內在生命與社群情感〔1917〕
第15章 論同性戀〔1918〕
第16章 強迫型精神官能症〔1918〕
第17章 杜斯妥也夫斯基〔1918〕
第18章 個體心理學論兒童教養〔1918〕
第19章 布爾什維克主義與心理學〔1918〕
第20章 戰爭精神官能症的新觀點〔1918〕
第21章 戰爭的另一面:從群眾心理學觀點研究一個國家的罪惡〔1919〕
第22章 女性精神官能症患者與陽剛態度〔1920〕
第23章 個體心理學論性交易〔1920〕
第24章 被忽略的兒童〔1920〕
附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鮑順聰推薦序】
眾裡尋他千百度:閱讀原典一窺阿德勒臨床著作的宗廟之美
鮑順聰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召集人
臺北市建國高中專任輔導教師
治療藝術的道路是艱巨的,但並不神祕,敲門磚就是阿德勒的臨床著作。對這些臨床著作不僅要閱讀,還必須不斷反覆研究,直到隱含其中的觀點和感覺深刻入骨;唯有如此,當我們需要它們之時才能隨手可得。
──古典阿德勒深層心理治療師暨訓練分析師亨利.史丹博士
為何要閱讀原典
史丹博士認為,學習阿德勒最理想的方式,莫過於從阿德勒本人開始。但是對於已經無法聆聽、體驗、親炙阿德勒治療方式與教學風格之後代弟子,退而求其次,則要能沉浸式長期閱讀、深入思考完整的阿德勒臨床著作;並在獲得真傳的合格督導協助下,完全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起來,轉化為一種深入骨髓的態度與感覺。
然而,阿德勒大部分的臨床著作不是絕版、沒有翻譯,不然就是翻譯品質不佳。許多阿德勒的後代學者簡化、曲解其觀點者有之,扭曲其治療技巧者有之,更有甚者,是將阿德勒的概念用不同的命名加以發揮闡述,卻沒有提及源自阿德勒的觀點。
艾倫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在《發現無意識(Ⅱ)理性主義動力精神醫學:惹內與阿德勒》一書中,意象鮮明地使用「公共礦場」來比喻阿德勒概念被大量借鑑與發展的現象,並感慨後代學者對這些概念廣泛利用與再創造的同時,卻遺忘了表彰原創者阿德勒的貢獻。
原典得之不易
早在1975年,史丹博士開始訓練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師時,他便矢志讓學生能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整體疆域有一幅清楚的地圖,包含理論結構、概念細節、重要案例與細緻闡述,讓學生在學習心理治療的旅途中能有明確的指引與依據。
經過長達四十年的蒐集研究與整理編譯,史丹博士將阿德勒近兩百篇期刊論文、一百篇手稿與一本重要論著《神經質性格》彙編為十二大冊《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 CCWAA),並為臨床實務工作者另外撰寫了一本《阿德勒臨床實務工作全集臨床治療師指南》(A Clinician’s Guide to The CCWAA,以下簡稱《指南》)。
CCWAA的編輯原則
CCWAA第一冊《神經質性格》是阿德勒1912年撰寫的學術巨著,用以申請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擔任講座;而第十二冊《個體心理學系統通論》則是史丹博士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所發現的未出版手稿,猜測應是阿德勒晚年蟄居紐約期間所撰寫的13篇系列英文演講稿。
CCWAA其餘幾冊則大致根據著作發表年代先後順序彙編成冊。史丹博士在《指南》中除了為每一篇文章勾勒其重點要旨,每冊也都會精選副標題、關鍵字來畫龍點睛,整體性提示該階段阿德勒的理論發展重點。例如:第二冊收錄阿德勒1898年至1909年的期刊論文,最關鍵的一篇是1907年的〈器官劣勢研究〉,副標題:「心身連結、社會行動與性欲」(Mind-body connection; Social Activism & Sexuality)。
本書的重要主題
本書是第四冊,收錄阿德勒1914年至1920年的期刊論文,包含下列主題:
1.兒童教養
從本冊第2章、第13章、第14章、第24章可以看到阿德勒對於兒童教養的重視,並具體探究社會情境(小從父母師長的態度、大到戰爭對孩童的影響)對孩童人際情緒與性格發展的影響。
〈第02章童年期的社會影響〉涉及孩子社會態度的養成、對人的信任感、自由與紀律等問題的討論;〈第13章女性養育與教育兒童的角色〉分析在父親缺席的處境下,母親在教養上可能經歷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父母應彼此合作,在兒童教養上各司其職,幫助孩童能在人與人相互依存的關係中感到安心平等、能合作有貢獻。
〈第14章孩子的內在生命與社群情感〉強調社群情感在孩童心理發展上的重要性,孩童的內心循著從自卑到優越的隱藏軸線(生命藍圖/生命風格),追求能為他帶來平靜、滿足與優越的目標;也談到缺乏社群情感的孩子面對需要合作的社會性要求所展現的對抗或攻擊。
〈第18章個體心理學論兒童教養〉談到身體的困難與自卑感受如何影響孩童的自我觀、人我觀與人生觀;父母的教養方式、出生序、童年時期的「危險困境」(dangerous corner)與成年後的心理議題等。並在第18章、第24章倡議在學校設立兒童輔導中心來幫助適應困難的孩童。
2.神經症與精神病
根據臺灣精神醫學界泰斗曾文星教授(2009)的界定,精神分裂症(現已改稱為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或雙相情感病等因器質性、生物性原因所引發的疾患可歸類為精神病(psychosis)。在本冊的第1章、第8章等章節有關於妄想症的討論。
而焦慮症、慮病症、憂鬱症、解離症、轉化症等心理病因性的則統稱為神經症(neurosis),又稱為精神官能症。在本冊第1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10章、第16章等章節有關於憂鬱症、厭食症、失眠、強迫症、戰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心理疾病的討論。
另外,在本書第3章討論有關於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個體性格的統一性以及個體所有的心理表達都與其虛構目標相連等;第4章、第5章等章節則闡釋神經症、精神病的行為表徵、內外在主客觀因素與核心心理動力——拉開跟社會現實的距離以自我保護。
3.同性戀
本書最具爭議的一章是〈第15章論同性戀〉。阿德勒對同性戀的觀點反映了他所處時代與文化的偏見,但史丹博士基於忠於歷史史實,以及CCWAA做為學術研究之重要素材,仍完整收錄了本篇論文。當代阿德勒的心理治療,著重在改善所有性取向的伴侶之間妨礙親密關係的支配(domination)或貶抑(depreciation),並促進伴侶之間的平等、合作與幸福感。
如何閱讀CCWAA這套書
最後借用宋代史學家呂祖謙讀史的方法:「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以此來共勉有志深入阿德勒思想之堂奧者,如何以細嚼慢嚥、設身處地的方式,感受阿德勒那種既直觀睿智又溫暖有創意的療癒力。
阿德勒重要的朋友兼同事卡爾.福特穆勒(Carl Furtmüller),在為阿德勒寫的傳記與評論中也提到類似的方法:「以這種方式閱讀阿德勒的論著,意謂著得讀出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如此,文字背後所隱含的阿德勒之人格將躍然紙上。有時候,僅僅是一個段落,你也得花上整整一刻鐘的時間好好沉思咀嚼。但比起許多可以輕鬆閱讀的章節,以這種方式閱讀,你會獲得更多思考、認同、反對或疑問的激發。」
【張倪綸推薦序】
以整體觀的視角去理解
張倪綸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明陽中學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社會環境而獨自生存,從我們降生那一刻,透過身體種種感官回饋,就會開始累積對這個世界的印象。
環境的冷熱暖寒、旁人的照顧安撫,無論是好是壞,是舒服還是難受,都會一點一點地被寫進我們的大腦資料庫中。
我們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境就是家庭,因此主要照顧者如何回應我們的各種需求,會成為資料庫中最主要的素材來源。
而就像我們使用電腦一樣,最一開始安裝的是什麼作業系統,未來會很直接地影響我們可選擇使用的應用程式。
我在矯正學校這些年接觸的犯罪少年們,絕大多數都有類似的童年經驗:被嚴厲打罵、被寵溺、被忽視,或是大人看心情管教的不一致態度,這些早年經驗一點一滴消磨了他們面對生活挑戰時的勇氣,而當孩子們愈來愈氣餒,就容易開始累積愈來愈多的憤怒和敵意。
這些內在的感受不一定會被發現,人們更常看見的是他們外顯的衝動、注意力不集中、固執、打架……,然後身邊開始有人跟家長說:「你的孩子可能有過動,建議你帶他去給醫生看一下。」、「他都不太和其他人互動,會不會是自閉?」、「我覺得他怪怪的耶,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這時候大人們怎麼回應孩子的行為,很大機率會決定了這個孩子未來的走向。
小羊跟我說的故事,同樣在很多少年身上看見:「小時候自己比較皮,坐不住,喜歡亂跑,有時候會跟人家打架,老師拿我沒辦法就跟爸媽告狀,我回家會被修理,可是我下次還是會去打架,因為我覺得對方惹到我了,我不打他,他會打我,我打他,我媽會打我,既然都是被打,至少我打他以後,覺得我有發洩到。後來他們愈來愈管不住我了,我也愈來愈不喜歡回家,在外面比較自由啊。在外面的生活就是那樣,當然會去做一些事,誰知道那天怎麼那麼衰,我們也是跟平常一樣去處理某個人,我才砍他幾刀而已,結果他就掛了。」看了這段描述,可能有很多人心裡開始想著,這是反社會人格吧?這人沒救了吧!他小時候是不是有過動症但沒吃藥?躁鬱症?還是他有思覺失調?
阿德勒提醒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脈絡去理解一個人,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個想法,都和他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比起用一個診斷病名去代表一個人,不如以更具整體觀的視角去看看這個人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小羊身上滿滿的動能沒有被引導至適當的方向,爸媽的嚴厲管教讓他學到講理沒用,拳頭才是萬能。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也想被關心理解,逞凶鬥狠變成回應外界的合理解釋。
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各項診斷,是為了更明確定義後續的治療策略,而在領域中大家使用一樣的語言,則是方便分類和溝通順暢,不應該成為一種標籤,彷彿憂鬱症的人就是如何如何,罪犯一定有反社會人格。真正的「對症下藥」,要從生命風格來判斷,現在對方所展現出的這些「症狀」,能夠幫助他達到什麼目標?他如何透過這些症狀去迴避原本自己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理解他之所以會採取這些行動的原因和需求,然後慢慢用勇氣取代他累積已久的氣餒,重新提升他對社會的興趣和參與,用更能貢獻社會的方式超越當下的困境。
阿德勒的論述相當具備整體觀和系統脈絡,幫助我在實務上能夠直指核心、準確且有效能地找到與少年們工作的處遇方向和策略。
本書中收錄的文章,有更多阿德勒對各種精神官能症狀心理結構的闡述,更說明了性別、年齡、整體環境與社會脈絡的互動關係。
無論是助人者、家長、老師或任何對「人」有興趣的朋友,本書的內容絕對值得一讀再讀!
張倪綸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明陽中學諮商心理師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