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22
1124
11172
1117
讓拖延成為覺醒,檢視需求重啟自我調節 (撰文/海苔熊)

讓拖延成為覺醒,檢視需求重啟自我調節 (撰文/海苔熊)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大腦自我調節失衡的訊號…

|新書上架|

|新月刊上架|

最新消息
說書人情報

從金智英到陳智勇:從性別秩序轉變下的男性困境與新契機

特別邀請:葉致芬諮商心理師

當代人談宇宙,可能在望遠鏡裡,也可能在「生活」裡。在無力解釋的困境中,我們學會向宇宙提問;在說不出口的時候,我們盼望有一種更高的秩序能明白我們。那是一種把自己安放進宇宙尺度的嘗試,在星際間尋找定位,在混亂中尋找法則,在靜默中維持微弱的感應,我們學習如何在漂浮中持續存在,然後把內在的渴望、需求與自我,投向一個更大的存在。宇宙越大,自我越小;但也可能剛好相反。

 💬本次訪談針對性別角色變遷、個人心理模式及親密關係的維繫與判斷,探討了多項核心議題--
.女性的困境:慣性自我責備與追求突破的動力 .男性的困境:性別平權下的「被剝奪感」
.維繫關係的關鍵:男性需主動承擔與釐清角色
.關係去留的判斷標準:關注自身需求與雙方支持度
.面對混亂多變社會的核心建議:「與自己當好朋友」。

Play Video
出書人分享

《張老師月刊》2025年11月號575期-「張老師」基金會56周年系列報導2:三部校巴上路 持續溫暖發光 臺北分事務所主任委員、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董事長廖學茂公益大愛的推手

在數位浪潮和現實環境劇烈變化的夾擊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根據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青少年每年約有250人因自殺身亡,且數字逐年上升,而數據背後隱藏著大量被忽視的求救訊號。

了解更多 ›

《張老師月刊》2025年11月號575期-「張老師」基金會56 周年系列報導1:「張老師」基金會站在時代的浪潮上 持續服務 持續創新 持續愛

「張老師」基金會56年來,持續努力提升全民心理韌性,並辦理身心輔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教育推廣等相關工作,始終站在第一線,陪伴有需要的朋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等待穿越生命挑戰的日出。

了解更多 ›

《張老師月刊》2025年11月號575期-「張老師」基金會56周年系列報導2:三部校巴上路 持續溫暖發光 臺北分事務所主任委員、臺大EMBA校友基金會董事長廖學茂公益大愛的推手

在數位浪潮和現實環境劇烈變化的夾擊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根據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青少年每年約有250人因自殺身亡,且數字逐年上升,而數據背後隱藏著大量被忽視的求救訊號。

了解更多 ›

《張老師月刊》2025年11月號575期-「張老師」基金會56 周年系列報導1:「張老師」基金會站在時代的浪潮上 持續服務 持續創新 持續愛

「張老師」基金會56年來,持續努力提升全民心理韌性,並辦理身心輔導、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教育推廣等相關工作,始終站在第一線,陪伴有需要的朋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等待穿越生命挑戰的日出。

了解更多 ›
新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