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療養院今天指出,青少年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根據推估,北市約有五千至兩萬名國高中學生罹患憂鬱症,四分之一會成為長期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患者,值得注意。……根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陳為堅針對台北縣市、台南市六所國中、五千九百六十八名學生調查,青少年憂鬱症狀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十點五七。」
《北市約五千至兩萬名中學生罹憂鬱症》,中央社2002年4月11日
憂鬱浪潮襲來,小孩、青少年、成人、老人無一倖免。美國也是如此,美國每年約有二千位4~5歲的兒童自殺,1500萬人受重鬱症折磨,200萬罹患躁鬱症,3~4%的人口有輕度憂鬱症。目前台灣書市有近20本針對憂鬱症患者而寫的書,可見此症的流行度。但是如果你的痛苦源自所愛的人——伴侶、父母、孩子、朋友——得了憂鬱症,該怎麼辦?
因此,本書作者將寫作對象轉向憂鬱症患者週遭的人。一方面,憂鬱症影響人際關係的層面極為深廣,透過本書他們想幫助這些憂心惶惑的人學習最佳處遇策略; 另一方面,現今對於憂鬱症的藥理治療狀況頗佳,但是最大的困難在於此疾病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這也是憂鬱症患者四週親友可以出力最多之處,如此方可真正落實憂鬱症的預防、辨識和治療。
作者藉由生動的生活故事和step-by-step建議,教導你該如何表達情緒、滿足自己的需求、如何鼓勵憂鬱者尋求治療、提供最適切的幫助等,最終的目的是強化你們之間的關係,幫助你所愛的人從憂鬱邁向康復。
蘿拉‧艾普斯坦‧羅森(Laura Epstein Rosen)
臨床心理學家,過去曾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長老教會醫學中心附設特殊需求診所,擔任家族治療訓練的指導人員。現居住並執業於紐約市。
哈維亞‧法蘭西斯可‧阿瑪多(Xavier Francisco Amador)
現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學院精神醫學系的心理學副教授。曾在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DSM-IV)進行最新的修訂時,擔任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疾患部門的共同主席之一。對於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的問題,他是世界知名的專家。
曾經以專家的身分上過無數的電視節目,並曾接受《紐約時報》、《今日美國》等出版品的專訪。他是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退伍軍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等政府部門的顧問,並在許多眾所矚目的犯罪案件中,擔任精神衛生專家證人,包括在911事件中,第二十名劫機者穆沙維 (the Twentieth Hijacker Zacarias Moussoui)的審判。
他至今發表過逾八十篇經同儕評鑑的學術性論文,及四本書等著作,包括《Being Single in a Couple’s World》、《Insight and Psychosis》、《I am Not Sick I Don’t Need Help!》。他的著作有許多已譯為多種語言,供世界各地患者、醫療人員、病患家屬及專家學者閱讀。
魏嘉瑩
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現就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並於紐約州精神醫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同時也在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以及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擔任志工,協助雙方國際合作事宜及擔任翻譯。特別關心精神疾病教育的推動,希望藉由知識的普及,能促進患者就醫,協助家屬以正確的方法幫助患者,並打破社會大眾對精神疾患舊有的迷思及成見。
邱淑媞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胡維恆 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推薦序)
胡曉菁 佳音電台節目主持人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督導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