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正被理解,才是療癒的起點。
但願這本書的出版,能使更多心理疾病患者和類患者更容易被人們理解,不再孤獨無助!
全書以一則真實案例搭配一則心理師專業解析的模式構成,共有28位病友分享人生故事,並有知名藝人蔡頭和葉歡撰文見證推薦,同時書末收錄一則海外患者極為詳盡的診療紀錄,總計31則珍貴的罹病痊癒故事,透過資深心理師加以專業解析,為讀者提供許多淺顯易懂的心理病症判斷準則。
章節簡介
全書劃分為四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第一章到第四章逐漸加深讀者對恐慌焦慮等心理病症的認識。
第一章──單純案例,發作症狀都很明顯且典型,每一篇都可以看到較易辨識的症狀。
第二章──較為年輕世代的案例,或因原生家庭、或因人生際遇問題,從年少時期即已經歷坎坷的人生,幾乎每一篇故事都非常苦命,他們的遭遇甚至比電視劇還更充滿戲劇性。
第三章──較年長世代的生活調適愛心會會員案例,他們回顧過去,並獻出自己寶貴的人生故事。
第四章──與前三章相較,所牽涉的病症比較多樣,全章重點不僅在恐慌症上面,更涵括焦慮症、身心症、社交恐懼症、憂鬱症、強迫性人格等各類型病例。
附錄一所收錄為全書發病程度最嚴重(生活無法自理)且記錄最詳盡的一則案例。
附錄二則為本書編著者蔡香蘋老師,從專業輔導者的角度側寫陪同附錄一病友邁向康復的過程。
特色1:恐慌症患者親身經歷分享
向病友學習是成長與突破盲點最快的方式!
知名藝人蔡頭、葉歡,偕同29位曾經的恐慌症焦慮症病友無私奉獻經歷
每一篇痊癒者的見證都是一個康復的希望!
每一則均是充滿血淚又感恩無盡的溫暖人生翻轉故事
——看經歷心靈龍捲風之後破碎的人生如何重新出發!
——看放下執著、憤怨之後的生命可以綻放璀璨獨特的光芒!
特色2:臨床心理師專業分析
最有溫度的專業心理學解析書籍
以溫暖的真實人生故事
搭配具有豐富團療經驗的資深專業心理師病理解析
深入淺出帶領讀者深入了解恐慌症焦慮症等心理病症
藉由本書不只得到心理學的專業知識
同時得到最寬慰人心的理解和鼓舞
特色3:專業醫師聯合推薦
這本書具備極高參考價值,不僅病友必讀、家屬必讀,每個現代人都該為了愛自己而了解的心理盲區。
囊括豐富且種類周延的案例,並有詳盡的病發狀況描述,
對專業人士(包括輔導教師、心理師、心理衛生社工,甚至身心科、家醫科醫師、中醫師)而言是很好的參考書。普獲醫界專業相關人士推崇並為文推薦!
特色4:
本書可以說是一本以自我敘說風格呈現的田野調查報告,31篇文字淺白的感人傳記搭配精彩插畫,誰都可以親近的閱讀的零距離心理學專書!
31則案例涵蓋不同世代、性別、年齡,各種生理、心理罹病原因,可以幫助隱藏在社會各角落尚未確診的病友釐清疑惑、恐懼,找到正確的求診方向。
希望它能成為「生命感動生命」的一座彩虹橋,帶領更多人尋回屬於自己人生的幸福與美好。
編著者‧蔡香蘋
曾任: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第三、四、九屆理事長
現任:
生活調適愛心會總顧問、志工督導管理委員會召集人
導讀者‧黃龍杰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諮商師教育所碩士;
美國南達科塔大學(USD)災難心理衛生所(DMHI)進修;
2017年獲頒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傑出人士貢獻獎」。
現任: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中崙諮商中心資深心理師
臺北市政府、台電、中油等特約心理師
專業好評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俊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暨主治醫師
李政勳|臺北市立忠孝醫院主任醫師
周立修|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醫療副院長
徐偉雄|桃園欣悅診所院長
徐堅棋|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陳亮光|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第13屆理事長
陳建州|宜蘭平和身心診所院長
曾光佩|臺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科科長、資深臨床心理師
湯華盛|醫師
楊添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葉 歡|知名藝人
詹佳真|臺北市立中興醫院主任醫師
劉宗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
蔡 頭|知名藝人
諶立中|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賴德仁|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臺灣精神醫學會前理事長
鍾素英|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見證者推薦序一 太陽代表我的心
見證者推薦序二 要勇敢 葉歡(知名藝人)
推薦序 唯有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專業人士推薦
編著者序 恐慌症焦慮症的療癒心路
導讀者序 病理和人生的協奏曲
第 一 章 當生命遇上龍捲風
少女 Pi 的恐慌之旅
急性子、得失心、好勝心的破解
我是愛心會的終身志工
壓力是焦慮的溫床
我的團療課程初體驗
退伍軍人的靈修路
一顆喉糖的故事
第 二 章 幫受傷的天使,找到日出
我的悲傷背後 我的幸福前方
二十年一覺 大夢初醒
我是掉錯地方的天使
走向日出的所在
握住改寫人生的筆
老天爺的事,順其自然
第 三 章 治病,是重新定義生命
做自己心中的大樹
疾病是我的人生導師
退休後變奏曲
信仰的陷阱
恐慌自衛隊的強大力量
被「理想我」鞭策的人生
恐慌症康復十二年記
第 四 章 從恐懼不安的惡夢醒來
傾聽恐懼不安的聲音
人群中的孤單身影
內觀認知療法突破社交畏懼症
看見了被焦慮掩蓋的真相
從一張相片說起
惡鄰居引發的一場噩夢
身心症三十年
解開負面聲音的圈套
附 錄 一 越洋求醫感恩之旅
附 錄 二 不悔的決定─
〈越洋感恩之旅〉一文補註
唯有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 諶立中(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在三十年前,台灣對於恐慌症的認識相當有限,時任職臺北市立療養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身)的簡錦標院長甫從美國返台,致力於促進醫療人員及民眾對恐慌症的認識,開設恐慌症心理治療團體,成為國內團體心理治療的先驅,亦設立病友互助團體「恐慌症知友會」,病友在這裡可以互相幫助、獲得支持,這是台北市立療養院的一大特色。
從病友團體到現今的「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仰賴許多有愛心、熱心康復者的努力,蔡香蘋前理事長是其中之一,本書許多故事皆可見香蘋及志工對身處困境中病友的關切及陪伴,在附錄的故事中更是達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幫助遠在海外的朋友重新站起來,改變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生命。
本書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是一個生命療癒的歷程,藉由每位作者的文筆,讓讀者一同經歷面對疾病的慌亂、被疾病壓的喘不過氣的煎熬、求助的契機、藥物及團體治療如何協助改變、從困境成長的喜悅等心境。透過黃龍杰心理師在每個故事後的解析,提點出專業知識及概念,與每個故事相輔相成,使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成為一本出色的精神疾病衛生教育書籍,也可作為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參考。
希望本書能使精神疾病被更多人所理解,並重視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健康,因為唯有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寫於110年11月16日
太陽代表我的心 / 蔡斯文(知名藝人蔡頭)
當香蘋邀我為這本新書寫序時,往事歷歷湧上心頭……,我義不容辭地一口就答應。
我與愛心會結緣是從香蘋的一封信開始,86年間我的「紅頂藝人」事業已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但卻換來一張身心健康亮滿紅燈的病歷單。事實上當時我已長達18年處在一種莫名的虛弱狀態中,俗話說「身體欠安卻找不到病名」, 最可怕的是心跳加快,覺得自己隨時會和死神接吻。
去看心臟科,醫師照心電圖、做心導管檢查,告訴我是因為缺乏鉀離子才會缺氧,要我吃藥控制,這一吃就是十幾年,一天吃二十颗,沒有藥物中毒算很幸運了。糊里糊塗的病了十多年,後面5年病情開始惡化、發作頻率大增,每次發作時真是驚心動魄,我要求家人將我送急診,醫師卻都說我沒病,一切正常,只是神經太敏感了,當時的我除了工作之外(每次一表演我就活過來,演完就癱軟),整天昏睡不出門。
在這最絕望的時候,香蘋從國外寄了一封信給我,因她看到當地的世界日報演藝新聞,刊載我得了憂鬱症的消息,從報導的細節中她看到我的問題癥結。
她在信中告訴我,我的胸悶、吸不到氣、心跳快、跑急診……等狀況應該是恐慌發作,我的不敢出門、不敢到地下室、形同幼兒般依賴,以及情緒的恐懼無助、沮喪無望……等行為上和心理上的障礙,也應是恐慌症所伴隨的懼曠症和憂鬱症。
報上提到「紅頂藝人」在花蓮美崙飯店演出,所以香蘋將信寄到飯店,輾轉送到我手中,這封信我放在身邊保存了很久。
姊夫代我回了一封信寄到國外给香蘋,同時也照她信中的建議,打電話到生活調適愛心會尋求協助。愛心會志工迅速寄來幾本會刊,裡面病友的每一篇見證文章,都是一個康復希望,「不會死,不會瘋」簡單的六個字,足夠使我的病症好了一大半。
這一封信帶領我走上正確的治療道路,愛心會志工郭來榮先生(郭爸)和郭太太(郭媽),兩人耐心地輔導我,一次又一次打電話要我姊夫帶我去中興醫院看病。
終於我參加了中興醫院詹佳真醫師的團療,去治病幫助自己之餘,我忍不住也想幫助別人。於是原本像是苦旦的我轉而演成喜劇,在團體中說些笑話為病友們解悶,看到本來愁眉苦臉的病友,笑得人仰馬翻,我自己也開心極了,忘了自己的病苦啦!
隔年我的父母親在短短一個半月內相繼過世,我好不容易穩定的病情再度惡化。愛心會台中分會賴德仁醫師找分會長劉美月和志工賴重佑去看我,將我轉介到台中中山醫院治療,才慢慢穩定下來。
而後88年又發生921大地震,瞬間震毀了我在台中巨資打造的表演場地,我再度掉進憂鬱症黑洞裡,重新努力調適讓自己爬出來,過程中有著愛心會香蘋、智慶和幾位志工的關懷與打氣,無論如何都不會再退回去恐慌症懼曠症的魔掌了。
兩次重大打擊,我的生命在被打碎之後,又重新建立起来。我不再有執著心,一切随緣像水流顺勢而為,不抗拒不勉強。心念轉變之後,我不敢說是「脫胎換骨」,但至少我找回了自己。
20多年過去了,恐慌症康復後的我,並非人生從此一帆風順,而是學會用正面的姿態和樂觀的心態,去迎向生命的種種難關,尤其這些年來我又一次次遭遇投資失利、弟弟離世、好友驟逝……等重大失落事件,我也會懊惱痛苦、悲傷哭泣,但擦乾眼淚仍展現笑容面對這個世界,上電視節目我還可以帶給觀眾歡樂,原來,之前18年的恐慌症憂鬱症都是在淬煉我後半生的韌性。
我在此真誠推薦這本新書,不只是為了回報編著者香蘋,和感恩生活調適愛心會,更是因這本書收錄的都是恐慌症焦慮症的真實見證(包括我的序文在內),再加上專業解析之後,此書在茫茫書海中就像一道曙光,讓還在身心飽受折磨、無助摸索的朋友們看到對的方向。
雖然10月意外發現罹癌,我仍心向著陽光,勇敢的面對療程。
少女Pi的恐慌之旅
與老虎作伴!和焦慮的共處歷程
作者:陳正琪
在早晨的捷運上,對話如下:
鄰座好心的弟弟,看到我突然大喘氣、深呼吸的表情,他問:「你怎麼了?」我說:「喔,沒事,只是不太舒服,突然吸不到氣而已,謝謝!」
簡短而無礙的對話,這是我五年前罹患恐慌症時的一個情景。
出國謀職誘發恐慌症
回想起六年前,因出國照顧家人、轉換職業、語言障礙、環境重大改變,加上照顧生病的家人後精神耗竭等等,一個人到了國外,離開原本台灣的團契生活,身心過度緊繃,缺乏必要的支持,引發嚴重的預期性焦慮。當時自己同時處理租屋、搬家、找工作的經濟壓力,加上每天送罹患癌症的家人往返醫院,事情排得很滿,但是外在狀況太多,計畫趕不上變化,事情繁瑣、無法掌控的情況下,有一天,我突然覺得心跳快到無法控制,平常因為有練習瑜珈的習慣,發現自己可能太緊繃,趕快做瑜珈讓身心放鬆、恢復平靜。但是很奇怪的是,第二天當事情一多起來,又開始喘不過氣了,好像怎樣心跳都慢不下來,當我有了這個念頭,更加緊張,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只好請假去看家醫科做檢查(還要用英文溝通自己的狀況),回來卻又一切正常。
因為事情太多,一件事情處理完,緊接著處理另一件,一直在趕時間的結果,心跳飆到140。一顆狂跳不止的心臟,讓人很不舒服。
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很想念台灣的家人,一個人在異鄉,備感孤單,加上自己個性比較容負面聯想,開始有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得了心臟病,大概再也無法回台灣」了,有這個念頭之後,很奇怪的就好像黏到口香糖一樣,怎樣也擺脫不了這樣的想法,飯也吃不下,與別人交談無法專心,出現了更嚴重的心悸、盜汗、失眠、頭暈……等種種身體症狀,因為睡不好,工作表現也受影響,這樣的狀況搞得我身心俱疲。
在面對客戶的時候,我一邊心跳不舒服,一邊交談與接待。回台灣的班機上,遇到亂流,我開始擔心飛機會掉下來,我大概快要死了,自己也覺得這種想法很荒謬,但是卻無法控制。
回台灣之後,因為看到一些網路資訊,覺得自己的症狀與恐慌症相符合,說服原本要帶我去收驚的媽媽,去掛精神科, 醫生診斷我是輕微的恐慌,因為有醫生的說明,知道症狀是會康復的,心情才放鬆不少。
此外關鍵性的一步是,找到信任的諮詢對象。當時一位我所信任的朋友介紹的心理師解除了我的心結,他告訴我:「越緊張會越容易不舒服。覺得自己會死掉的念頭,那都是一種感覺,不是真實的!」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直害怕心臟病發作,是不是越緊張?越緊張是不是心跳就越快?心跳越快是不是越會「真的」心臟病發作?原先我不能明白,但是我放在心裡觀察是否如此。試試看,當症狀發生的時候,去做其他的事情,不要注意它!一開始被快要不舒服的念頭掌控,連專注在寫字都有困難,只好藉著走路、騎車,這種非專心不可的事情來練習,後來漸漸的,我可以做到了,當心跳加快的時候做一些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發現真的有效。成功帶來信心,信心伴隨喜悅,因此讓我在面對恐慌這頭猛獸時,有了第一個應付的方法。
探索恐懼的源頭
接著就是面對自己更深層的恐懼,我為何把事情排得那麼滿?其實完全是出自自己從小養成的完美主義,加上拖延的個性,往往心裡越急,動作越慢,加上自己負面思考的習慣:當時與男朋友兩地遠距的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以及遇到金融風暴等,產生許多對未來的擔憂,其實都是自己個性的問題,而個性要調整需要時間。
朋友的支持與接納
身邊的朋友知道我有恐慌的狀況,一開始很擔心,後來都非常接納與包容,對我格外照應。每天上班,因為體質比較敏感,服用醫師開的藥物總是想睡覺,上班注意力不集中,腦筋無法思考也很困擾我。還記得罹患恐慌症的第二年,在公司的會議進行間,老闆問我:「正琪,那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能是因為當時抗焦慮藥物的作用,我感覺頭像埋入水缸裡,與外界的聲音隔了一層,老闆的聲音從遠處傳來,音節緩慢的複誦著,我的腦筋一片空白,只能回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要好好想一想。」而敷衍帶過。
身心症狀不適合工作,當然因缺乏效率,也無法發揮原本的實力而感到挫折,加上職場的競爭與緊湊節奏,經常有一種在夾縫求生存的感覺。還好有信仰、家人與好朋友一路的支撐。
幽默看待 自我安慰
如今的我,罹病已經進入第六年,恐慌的症狀好了90%,種種的正面經驗讓我有信心。其中一次關鍵性的啟發經歷是:朋友邀約我去北京旅遊。當時自己正在焦慮轉職,擔憂未來的工作問題,根本無暇安排行程,同時也害怕在搭乘飛機的途中,恐慌症又發作,但是在北京的好友說:「沒關係,先來再說,你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起想辦法,我會在出口等你。」朋友的一句話給了我信心,讓我知道,我不是完全孤單的。因此一路上雖然都預期自己快要發作,但是,對旅行、風景與美食的期待,反而讓我忘掉煩惱與種種不適。出遊正面美好的探索經驗,讓我發現,當人專注在一件有興趣的事情上,會引發各種驚人而愉快的好心情。
我想,面對焦慮性格是長期的功課,像是颱風尾或餘震始終沒有消失過,也許是久病成良醫吧,現在會格外提醒自己運動與飲食的重要,也盡量放慢腳步,多做一些有趣的事。
曾經落入恐慌,同時也要與焦慮性格拔河,想像目前的自己可能就如飄洋在大海上的Pi,不論我是否願意,都無法選擇,也無法逃避。有隻大老虎作伴,用各種方法馴服它,有時被它驚嚇,猛然倒退,有時再度面對,無論如何我們只能一起前進,在星空下我仍然感恩,願所有的 都能一起「享受」這段旅程。
◎臨床放大鏡(心理師解讀)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台灣精神醫學會翻譯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恐慌症(Panic Disorder)有如下特徵:
A. 反覆的非預期性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適,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下列四個(或更多)症狀:
1.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pounding heart)或心跳加快
2. 流汗(sweating)
3. 發抖(trembling)或顫慄(shaking)
4. 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smothering)的感覺
5. 哽塞感(feelings of choking)
6. 胸部疼痛或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感覺頭暈、步伐不穩、頭昏(Iight-headed)、或快要暈倒(faint)
9. 冷顫(chills)或發熱的感覺
10.感覺異常(paresthesias)(麻木或刺痛的感覺)
11.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不真實的感覺)或失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自己心智和身體脫離的感覺)
12.害怕失去控制成「快要瘋了(going crazy)」
13.害怕即將死亡
B.至少其中一次發作有下列其中一或兩個症狀,為期一個月(或更久):
1. 持續關注或擔心恐慌再發作或發作的後果(如:失去控制、心臟病發作、感覺「快要瘋了!」)。
2. 出現與發作相關、明顯適應不良的行為(如:用來避免恐慌發作的行為,像是避免運動或避免不熟悉的情境)
看過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嗎?正琪用「與老虎作伴」來象徵恐慌症患者的預期性焦慮(也就是診斷準則的B1),真是太傳神了!細心的讀者看得出她有那幾項症狀符合A項的診斷準則嗎?
她至少出現過1、2、4、8這幾種症狀,甚至文中描述和老闆開會:「感覺頭像埋入水缸裡,與外界的聲音隔了一層,老闆的聲音從遠處傳來,音節緩慢地覆誦著,我的頭腦一片空白……」可能就是第11號症狀——解離性的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不真實的感覺)。
她的驚魂記,給我們上了恐慌症的第一課。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成為恐慌症專家吧!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