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細細品味:單本75折,435 元
•小團體共讀: 5本(含)以上,420 元
- 團體訂購20本(含)以上,享400元特惠價(約69折)
1.團購20本以上,可免運費寄送3個不同地址,第4處後:酌收80元運費/1處
2.請直接下單需要本數(數量可用文字輸入),系統會自動變價
3.運送方式請選擇宅配,若需寄送不同地點,請於【訂單備註】中,留下另外2處收件地址 - 有其他疑問,歡迎加入張老師文化公司官方LINE
官方帳號:(LINE ID:@468nouct)https://line.me/R/ti/p/%40468nouct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9:00-18:00)
【內容簡介】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跳脫傳統框架,指出人的天賦非天生,潛力亦非固定。天賦、潛力和特殊資質只是構成一個人的元素,而人可以根據想做的事,來決定他要如何利用這些元素。
個體心理學讓我們明白,遺傳不能決定人格的發展。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不太一樣,但如何使用這些能力更為重要。若只看一個人的過去,永遠無法知道哪些行為才能代表這個人。但如果我們知道他要往哪裡去,就可從其目標來預測他的下一步。因此,「目標導向」、「目標適當與否」,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
阿德勒認為「勇氣是能力的基礎」,選擇做怎樣的自己、以怎樣的自己呈現在眾人面前、自己如何面對挫折困難、當外在認知與內在自我發生衝突時,了解心理與行為背後的真實狀況,然後透過培養與引導,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想要成功,想要變得幸福,就要有勇氣,做自己的勇氣。
【作者簡介】
亨利.史丹博士(Henry T. Stein, Ph.D.)
當今倡導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領導者。他是「古典阿德勒翻譯計畫」的主任,帶領一個致力於出版古典阿德勒著作的翻譯編輯團隊;一九九六年起經營資訊豐富熱門網站www.Adlerian.us,提供文章、教學圖形、錄音帶、影片和研討論壇。
做為西北華盛頓阿德勒中心(Alfred Adler Institute of Northwestern Washington)的資深培訓分析師,史丹提供師父取向的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其中包含廣博性的個案諮詢。他對阿德勒臨床實務的貢獻包括:
綜合調整蘇格拉底提問法、完整說明心理治療十二階段、應用全現心像和引導想像提供失落的發展經驗、馬拉松團體治療,以及對馬斯洛的最佳人類發展觀念與阿德勒治療理念做了治療性的整合。
有關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遠距教學的訊息,請參閱:http://adlerian.us/dist-tra.htm
或寄信至史丹博士電子信箱:htstein@att.net
【譯者簡介】
王玄如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與翻譯學程畢,曾加入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任教臺南漁村小學兩年,目前正在美國加州就讀帕羅奧圖大學臨床心理博士學位(PhD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t Palo Alto University)。研究興趣為心理創傷,現於史丹佛大學人權與心理創傷學程(Human Rights in Trauma Mental Health Program at Stanford University)擔任研究助理。喜愛文字與紀錄,有部落格「一個女子的後知後掘」,歡迎交流。喜歡思考,但目前在試著減少思考,多用身體體會。
【推薦】
吳毓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諮系教授、心理諮商與健康促進中心主任、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前理事長、監事
【目錄】
英版編輯序
譯者序
推薦序
第1章 性格與天賦
第2章 自卑感與爭取認同
第3章 精神官能症與笑話之關聯
第4章 個體心理學的夢之理論
第5章 精神官能症的起因與預防
第6章 勇氣教育
第7章 個體心理學與科學
第8章 阿德勒美國之行
第9章 從個體心理學看感受與情緒
第10章 性發展與性退怯
第11章 自焚的寡婦與寡婦精神官能症
第12章 理性、智力、與智能障礙
第13章 精神官能症的角色扮演
第14章 心理學與醫學
第15章 權力心理學
第16章 個體心理學和精神官能症理論
第17章 諮詢案例
第18章 失眠
第19章 犯罪與解方
第20章 個體心理學
第21章 再論精神官能症的整體性
第22章 遺尿症:親職諮商療程報告
第23章 個體心理學與犯罪
第24章 生命的意義
第25章 詭譎與精神官能症
第26章 精神官能症的結構
附錄: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英版編輯序文】
本書由充滿爭議性的主題開始:阿德勒挑戰傳統觀念,討論個性與天賦,堅定表示自己相信密集訓練的潛力。本書的二十六個章節陸續在一九二七到一九三○間出版,阿德勒在其中幾章投注心力,解釋精神官能症的不同面向,包含成因、預防、結構、統一性、理論、角色扮演和跟玩笑與把戲的共通點。在三篇章節裡,他將早期夢的理論擴寫,包含相關議題如睡眠和遺尿症;有兩章在談犯罪與罪犯;有一章則針對權力心理學進行符合時事、深入且精闢的解釋。許多不同的主題也被提及,如勇氣、感受、情緒、理性、智能、智能障礙和寡婦精神官能症。也許最爭議的主題是「阿德勒談美國之行」,由一位醫師在阿德勒演講現場的筆記寫成,在演講上,阿德勒比較美國與歐洲文化,批判我們(美國)追求自尊、競爭、速度,也批判我們過於寵溺孩子。而他最重要的哲學觀點之一收錄在〈生命的意義〉裡,由Sophia de Vries翻譯(英文版)。從該篇可以理解,為什麼亞歷山大.穆勒(Alexander Mueller)會將個體心理學視為哲學人類學的刺激。
至此,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在阿德勒的文章與演講中,有很多看似重複的想法,但仔細看,這些「重複」的想法其實有細微的變化,可廣泛應用。有時阿德勒的確在重複,但那是為了要重申這些理論架構的緊密關係,特別是演講,演講的聽眾通常對個體心理學還很陌生,所以阿德勒不會假設他們對理論了然於胸,所以他在理論的宏觀脈絡下,討論每個主題。
完成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的旅程持續了超過二十年,由於資金為有限的私人捐助、翻譯需要龐大費用、為數不多的自願編輯又要面對數千小時的編輯和校閱,這項工程進行得很緩慢,但也很穩定。要忠於阿德勒的原意和風格,又要讓讀者順暢地理解,是個遠比想像還要艱困的工作。阿德勒的演講風格隨性,有時稍微離題,比較難用閱讀的,希望我們的仔細審閱能讓讀者更容易深度理解其作品。
致剛開始學習阿德勒理論的讀者:附錄有〈古典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則〉,簡短地闡述阿德勒的概念。
【內文試閱】
第1章 性格與天賦一 天賦非天生
個體心理學有些觀點會震驚傳統學術心理學界,其中一點就是我們認為人的天賦並非天生,潛力也不是固定的。我們能證明天賦、潛力和特殊資質只是構成一個人的元素,而那個人可以根據想做的事,來決定他要如何利用這些元素。
個體心理學家相信,在考慮部分之前,要先了解整體;唯有透徹了解整體情況,才能正確理解部分現象,像是才能或天賦。只有在能夠了解一個人的整體行為模式、生命風格,以及其狀態與正常生活的「距離」有多遠時,我們才能解析部分,也就是解析他在特定情況下的潛能。
以下例子可以說明其他心理觀點的局限性:有個十三歲男孩,給人的印象是個落後、有智能障礙、被忽略的孩子,在校的表現不及一般水準,且留級多次,因偷竊而轉介至社會機構。他的心理測驗和各科老師的回饋報告都是負面的:脾氣暴躁、不擅社交、記憶力差、無法專心也無法集中精神。但若是你能更仔細地審視他的過去和性格,會發現他是兩個孩子中的長子,約有八年的時間,母親非常寵愛他。後來,弟弟出生了,而家裡經濟也日漸困難,母親得外出工作、維持家計。男孩受到的關注和愛就比以前少得多。
他開始在外面偷竊,但偷竊所得的一切都會贈予其他孩子,以爭取友誼和感情。這代表我們不該草率地下結論,稱一個孩子為「小偷」。
這個男孩在父親對他特別嚴厲時經常離家出走,但他總會將一堆偷來的火種放在家門口供母親做飯,然後在街上、小巷或舊穀倉裡過夜。
我們很難用傳統的定義來評估這種「逃學」或「不良行為」。他的偷竊很明顯地不只是偷竊,他的逃學也不僅僅是逃學。我們嚴正反對將個人的行為貼上標籤,就以為這代表自己夠了解情況。
他的「不良行為」和「偷竊」有隱藏的意涵。這個男孩似乎在說:「我想讓我的父母更關心我、更愛我、更同情我。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我的母親知道我可以照顧她的需求。」
有人能給這個男孩更好的建議嗎?他沒有為他的人生做好準備,所以教室裡的一般活動對他來說是件很遙遠的事。在此情況下,誰能提出比他現有方式更好的方法,來讓他贏得父母的關心和學校朋友的愛戴?之後,我會說明為什麼他似乎無法進行這種一般活動。但現在,我只想聲明,我們不能稱這樣的孩子為「不良少年」、「問題學生」或「發展遲緩」。如果我們真的要刻畫這個男孩的性格,可以說他需要非常多的母愛。只是一般的方法對他來說太不可行,所以他用一種不正常的方式尋求這種情感,然而,他並不喜歡這種方式。如果想要被寵愛,正常途徑是提高做事效率和成績、幫助父母和老師、專心做事等。但是我們已經知道他是個被寵壞的孩子,而被寵壞的孩子無法改變被寵溺時養成的行為方式,這是他們的悲劇。一個孩子在快滿三歲時就已形成一套行為模式。此後,環境變化很難影響他的性格特徵,尤其是被寵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會從經驗中學習。他們會扭曲並重新塑造所有經驗,無論好壞,直到這些經驗符合預先建構好的思考基模。
自然地,他不會想上學,因為學校不像家裡那麼溫暖。他會很不甘願地上學,然後拒絕上課。他的老師會說他注意力不集中、愛做白日夢、喜歡破壞其他孩子的遊戲、記憶力差,殊不知他的人生目標與普通小學生完全不同。這個男孩在新環境裡,但從來沒有人為他充分做好準備,所以悲劇隨之發生。他會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因為他不照學校的遊戲規則走,所以學校對他來說是非常不愉快的地方。更糟的是,他發現家裡也開始不愉快了。滿江紅的成績單使他的母親不再像過往那般常常表達愛和關心。這個孩子便將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學校,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的生命風格,但他還是需要愛和關心,於是便從其他方式尋求。
這則例子是要聲明,給一個人貼上某種個性特徵的標籤並不能讓我們更了解他。這很像要求音樂家在聽到三個和弦後就表達他對這首交響樂的看法。但是,只要讓音樂家熟悉音樂史,再演奏簡單的旋律,他就能說「那是巴哈!」或「這是華格納!」。除非我們知道其主要旋律和整體基調,否則我們無法理解一個人的性格。
二 遺傳不能決定人格發展
個體心理學讓我們明白,遺傳不能決定人格的發展。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不太一樣,但如何使用這些能力更為重要。
如果我們只看一個人的過去,永遠無法知道哪些行為才能代表這個人。但如果我們知道他要往哪裡去,就可從其目標來預測他的下一步。因此,「目標導向」、「目標適當與否」,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
回到男孩的例子,因為認知到他的生命意義是要獲得溫暖與關愛,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他會因此而選擇什麼手段,也會知道適合他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因為我們理解這孩子生命中的悲劇元素。就算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偷竊過,也不足以解釋其行為。當然,我們想知道為什麼男孩選擇用偷竊來尋求關愛,這個問題也需要解答,才能排除遺傳的因素。
為何男孩選擇偷竊?兒時記憶常常藏有日後行為的關鍵。男孩的早起記憶如下:他說他有次在街上碰到一輛著火的卡車。卡車上的人丟了許多橡皮球下去,以防著火,而圍觀的群眾將這些皮球據為己有,彷彿是旁觀者的獎賞,似乎沒有人感到愧疚。這個記憶成了男孩的榜樣,也為他往後的偷竊埋下伏筆。後來,當正常發展對他來說太過困難,他就選擇了偷竊,做為通往權力之道。
他在學校的發展如下:幼兒園時,他過得很順利,老師很慈愛,就像他母親一樣。但上了小學後,遇到了非常嚴格的老師;他立刻退縮,在課堂上表現欠佳,開始從事不良行為,以示抗議。
我們的對手大部分都相信遺傳和先天的因子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想要證明,後天的發展趨勢只會微調結果。證明的方法就是仔細地觀察資料,例如克萊什默(Kretschmer)和他所認為的體格能預測精神疾病的理論。我們並不否定克萊什默;相反地,我們早就知道了:如果一個人先天不足,只有非常滋養的環境才能幫助他免於走上扭曲的生命風格。如果沒有上述良好的、正向的環境,他就很容易習得負面的、欺騙性的行為模式,如同發育不良的體格、失調的內分泌和病情。他就像一個站在滑坡上的人,跌倒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但我們不能就停在這裡,必須想辦法讓他站直。這一點我們已經做到了。
三 每個人都有潛能
以上我所說的適用於性格發展,也適用於天賦。不過,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會排除先天身體嚴重缺陷、精神智能受限的人。
絕大多數的人,不管是兒童或成人,都擁有資源,但尚未充分開發他們。這些人可以用平庸的工具來完成傑出的結果嗎?我們的祖先缺乏現代技術,工具也很原始,但他們不也達成了與現代技術相當的成就?我們是否能用相對原始的工具完成想達成的事,如同古代的工人?當然可以。
讓我們再回到遺傳和天賦的議題。我要再次聲明,遺傳不代表成就或表現;遺傳沒有辦法決定結果,染色體也無法決定天不天才。相反地,若生物沒有完好的器官、良好的工具,反而能發展出更好、更巧妙的策略,來應對環境的嚴峻挑戰。這個生物會非常注重細節、設計出更精準的「捷徑」,也會做更密集的練習。能達成傑出成就的人,通常只有平凡的資源或工具。
身體狀況正常的人,能不疾不徐地完成生活中的日常,因為這些任務很簡單。他們少了那些身體狀況不佳者所擁有的張力和生命力,像視力不好的人或被迫使用右手的左撇子。一般人不會想辦法尋找巧妙的花招,因為他不需要。這就像用錘子釘釘子:錘子本身的重量,讓你能輕鬆地把釘子釘上。但如果要釘同樣的釘子,卻只能用剪刀或小刀,你勢必需要一些巧勁,來達到用錘子能輕鬆做到的結果。
不同於一般認知,出生時器官有缺陷,實際上是一種優勢,當我們以純粹客觀的方式來看待遺傳問題時,可得出這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儘管如此,絕大多數心理學家、醫師和社會大眾卻不這麼認為。一般人相信他的未來像他的乳牙一樣,出生時就有了:他有與生俱來、既定的創造力,能決定他是天才還是笨蛋,就看他開發了多少。這個迷信導致很多人會說:「讓我們看看這個人能發揮多少天賦。」
我們不斷聽到人說:「是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才能。」但這是錯誤的。我們都有潛力,但這個潛力必須加以發展和訓練。本文開頭的那個男孩屬於「資質平庸」:在他五年級時,已經留級兩年了,但經過治療,他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老派的心理學家會反駁說:「那是因為他有潛能。」這正是我的觀點:每個人都有潛能。
我將從我們的治療經驗中舉幾個例子說明「平庸」的兒童如何發展出「天賦」,但是,這個發展並非變魔術,自然也無法一夕間完成。為了方便解釋,我選擇了一些較簡單的案例,但這不代表把落後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學生很簡單;更多時候,我們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但到頭來,這還是比較好的解釋,一個孩子之所以有天賦,是因為他經過適當且正向的訓練克服缺陷;一個孩子之所以缺乏天賦,則是因為他的教育過程出了一些錯誤。
如果我們不管專業能力,先專心觀察兒童活動,就可看到天賦如何發展。例如一個三歲的小女孩試圖縫製洋娃娃的衣服;在她縫了不像樣的幾針後,母親說:「妳知道嗎,這是很好的開始。現在,如果妳再縫幾針(向孩子展示),將會得到一件漂亮的裙子。」這位母親肯定女孩的努力,給她新的挑戰,並鼓勵她繼續嘗試,為「天賦」做好了準備。現在我們來看另一個三歲的女孩,她在娃娃的衣服上縫了同樣笨拙的幾針,但她母親說:「天哪,別碰針線!妳只會刺傷自己!小女孩不能縫娃娃的衣服!」在第一個孩子找到新組合和設計的同時,第二個孩子則失去了渴望,因為嘗試導致羞辱和懲罰;第一個孩子變得「很有天賦」,第二個孩子會抱怨「我沒有做針線活的天賦」。
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哭著跑進我的辦公室,她的母親解釋說,其在上學方面沒有任何進步,儘管她從郊外的學校轉到城裡之前,以出色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在城市的學校就讀四年級,但因為成績不及格被降為三年級。他再次不及格,最後被降為二年級,但表現還是很差。從前的優異對比現今的落後令人意外;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績單的改變無關乎天賦的改變,而是環境的改變。
一個月前,他一直與寄養家庭住在郊外,他的母親與父親離婚,在城市裡工作,所以先將女兒送到郊外。母親在城市成功安頓後,就把女兒接回來。
這就像是一場失敗的心理實驗,孩子落後的原因不難找到。我們可以想像,女孩一定很期待回到母親身邊,如同伊甸園。她把母親當作成為美麗和善良的代名詞。一場對話為我們提供了線索,我問女孩,「妳喜歡在鄉下的寄養家庭嗎?」她回「喜歡。他們對我很好,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而且給我漂亮的玩具」。
然後我問母親,「妳怎麼把孩子接過來的?妳如何教養他?」母親回答,「和丈夫在一起時,我過著非常悲慘的生活,因為他酗酒。我擔心我的女兒繼承了他的不良特質,所以對她很嚴格,為了防止她步上她爸爸的後塵!」「妳怎麼防止?」我問。「我怎麼防止嗎?」母親回答,「我不允許她和壞孩子來往,我批評她所有的錯誤、懲罰她所有的謊言和道德瑕疵。」
請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這本該是應許之地;母親本該如天使般,充滿母愛;但母親居然是個是個焦慮、充滿批評與懲罰的復仇女巫。
我把母親拉到一旁,告訴她,也許在其他情況下,她的行為是適當的,但在這個情況下,最好用愛和溫柔贏回女孩的信任,「如果是我,我甚至會向孩子承認自己犯了錯,我立意良善,卻用了錯誤的方法;現在我希望和解,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我知道妳不會完全聽從我的建議,因為母親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向孩子認錯,但妳至少可以試著給孩子多點愛和溫柔。」
不過,這位母親很有勇氣,她說:「我會照你說的去做。」在我面前,母女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和解了。十四天後,她們回來,情況完全不同,他們笑容滿面。小女孩現在是他三年級班上的第一名。她帶了老師的紙條,老師寫道:這一定是奇蹟。我們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儘管我並不希望多談太過複雜的例子,但這些複雜個案是精神醫師最大的挑戰。個案在童年時期接受了錯誤的教育,因他人偏見而遭受了性格上沉重的折磨。他們要嘛認為自己沒有才華、要嘛認為自己才華橫溢,只是因為「太緊張」才沒有表現出來。
好幾百個這樣的人覺得他們需要過著疾病和「神經質」的生活,才有辦法解釋他們沉睡的「天賦」,但內心其實很害怕自己的「天賦」根本不存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天賦的價值觀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諷刺的是,「裝備」不足的人、起步落後的人具有最大的優勢。進步和成就僅是克服困難的結果;克服困難的人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由於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非常大,尋找天賦變得至關重要,以至於今日,孩子尚未長大就要接受某些測驗,來預測他們「天生」適合的職業。我必須指出,最熟練、最訓練有素的實驗心理學家,都無法對能力測驗提出令人信服的結果。他們所有的實驗都表明,我們其實無法針對個人的「才能」做出明確、實際的判斷。他們也都認為現實狀況與測驗完全不同,最終也只能承認一般人可以完成一般性任務;唯有發現有人無法通過測驗時,謎題才真正呈現出來。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