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特價回頭書
- 回頭書是從書店或通路回到出版社的書籍,書況並非全新,可能有泛黃、小折損、折扣貼紙…等小瑕疵,但完全不影響閱讀,介意書況者,敬請斟酌訂購。
- 書籍售出後,除嚴重瑕疵(缺頁、嚴重破損、嚴重髒汙),恕不接受退換貨申請。
- 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 如需確認書籍照片,請加入官方line詢問。(搜尋LINE ID:@468nouct)
https://line.me/R/ti/p/%40468nouct
內容簡介
本書是柯內爾繼以孩子為對象的分享自然著作之後,將自然教育推廣至成人的最新力作。
十五個從生活與心靈出發的活動,讓讀者感受大自然本有且無私的恩賜,進而找回身處現代水泥叢林難有的內心和諧與平靜。
作者簡介
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Bharat Cornell
美國著名的自然教育家,著有《傾聽自然》、《與孩子分享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悅》、《探索大地之心》、《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家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等一系列推廣戶外學習的體驗自然書籍,是他一生所秉持的自然教育理念與實踐的精華。
他希望每個人都敞開心靈接近自然,從樂趣中體驗自然所帶來的啟迪,學會如何深刻地體驗自然,珍愛上帝所創造的萬物。
他在一九七九年成立全球分享自然協會(Sharing Nature Worldwide),推廣自然教育工作。目前仍致力於舉辦自然活動及為孩子設計體驗自然的遊戲。
譯者簡介
張美惠
臺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裡的陌生人》、《RV親情新幹線》、《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等。
聯名推薦
王 鑫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名譽教授
金恆鑣 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林澔貞 羅東林區管理處處長
涂淑芳 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負責人
陳茂春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黃盛璘 園藝治療師
廖天賜 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
蕭淑碧 《共享自然的喜悅》理念推廣者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推薦序一
神馳天地
金恆鑣
「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我用床單裹住二十個月大的外甥羅杰,冒著雨絲,在漆黑中抱著他到了海灘。在我們視界模糊之處,海浪滔天般的襲來。不絕於耳的隆隆與咆哮聲中,隱約地許多白泡沫狀的東西迎面撲來。」這是一位畢生關心環境的作家瑞秋.卡森的文句,是她秉持幼兒環境教育要靠直接接觸自然之信念,而主張的啓蒙方式。
接受萬物以及對萬物保持新奇感是孩童的天性與天賦人權。兒童在自然中很容易融入環境,而忘了自身的存在。我記得有一次帶著三歲的兒子在陽明山公園的一個噴泉邊玩耍。我一個不留神,他已栽進池裡。幸好,我及時發現,把他拉了起來,他似乎噎進了幾口水,但沒有驚慌或不適的樣子。我驚訝地發現,水與空氣對幼兒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東西。
然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只看重自然界有形的物質,忽略了自然無形的所給予的心靈服務。更不幸的是,因而養成懼怕自然裡陌生的環境與不常見的種種東西。一旦我們和自然疏離,在某些時空裡,我們便不敢在自然裡獨處,而無緣吸收自然的菁華。這個結局正可能會導致,如華萊士.史特格納所說的:「我們可能會失去人之所以為人的某些特質」,甚至如愛德華.威爾森更擔心的:「人類失去適應環境與演化的能力,邁向滅絕之路。」
於是,大部分的國家知道環境教育的重要性,紛紛頒布了《環境教育法》。然而,環境仍然日益惡化,物種還是不斷消失。其中原因既多且複雜,不過全是歸因於「人」的問題。科學教育雖然製造了精通自然學與有技術的科學家,但,由於缺乏哲學與心理學的教育,我們依然維護不了環境與生命的多樣性。
有一位有心人,在過去四十年來,設計了許多教導人如何與自然互動的活動,扭轉了大家對愛護自然的觀念與做法。許多人遵照他的方法去做了之後,改變了人對環境的感知,從此感受到自然力的奇妙與博大。這個聞名全球的環境教育者約瑟夫.柯內爾,也是本書的作者。
柯內爾教導孩童如何親近並分享自然。他的《與孩子分享自然》一書,於一九七九年付梓以來,已是數百萬環境教育者用來教導孩童體驗自然的最適用的範本。這回在《來自天地的感動》一書裡,柯內爾設計了十五個給成人的自然體驗的活動。
這本書是以哲學與心理學為根據的論述,如何讓自然的旁觀者成為自然系統的一部分。柯內爾把「心流理論」放到他設計的活動中,使得人的精神能進入忘我的高層次中,真正愉悅地體會自然的大力量。人必須頓悟自然的奧祕,有如高僧得道,有如教徒與他的神並行,始能真正享受自然的菁華。這不是很容易達到的境界,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學習。如果你不斷的切實而反覆地力行柯內爾的心靈活動設計,或許能進入「與自然心流」的境界。爾後,你不必親臨森林,只要腦中升起森林的圖像,就可以與森林心流了,而得到一種與自然成為一體的昇華之樂。
其實,在我們日常的活動中不乏可產生心流的情境。當人們聆聽交響樂或彈奏樂器時全神灌注、練習書法或篆刻時心無旁騖、吟詩時陶醉、欣賞畫作時旁若無人,這些皆是心流效應的表現。這些活動將人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完全投入所從事活動的情境。這種心流的培養可作為柯內爾所說的「與自然心流」的入門功夫。他引導我們處在自然環境時,如何做到全心投入與集中思念,逐漸摒棄雜念,而達到忘我、忘記身處何處與何時的境界。
與自然心流所引發的喜悅是終身的福份。一旦有了與自然心流的體驗,便擁有個人終身享用自然菁華的通路。
靠著這本書,讓我們好好嘗試與自然心流的祕笈,提升我們的心靈層次,內化愛護自然的本能,享用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吧。
本文作者為: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推薦序二
體驗自然,現在正是時候
王 鑫
柯內爾(Joseph Cornell)新書《來自天地的感動》是他繼《傾聽自然》、《與孩子分享自然》、《共享自然的喜悅》、《探索大地之心》、《學做自然的孩子──國家公園之父繆爾如何觀察自然》等之後,在臺灣出版的中譯作品。柯內爾來台多次,他倡導的「體驗自然教育」,也成為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體驗自然活動」(Nature-awareness program)的基礎,他們帶領各種團體進入自然、感受天人合一的體驗。這項「體驗自然活動」是親近大自然的教育活動,含有心靈感動的體驗歷程,不分老少,都能經由和自然的接觸獲得靈性的啟發,是「身心靈」或「德智體群美」完整人格成長的必備扎根學習元素。
野人出版社翻譯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曾得到國內教育學者高度的推薦。該書指出孩子認識及體驗大自然的方式已經徹底改變,他們跟大自然的肢體接觸和親密關係快速消逝著,這大幅縮減了人類環境經驗的豐富性。年輕人已經不認識自然環境,而只認識醜陋的都市環境。該書作者指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使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作者也提出治癒這一斷裂的途徑,包括教育者如何將孩子從教室解放,藉由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大自然裡。本書在美國獲得廣大迴響,愈來愈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也使美國國會通過「讓兒童走向戶外」的立法運動。
臺灣的民眾團體和六十位立委曾聯署要求教育部採取行動,防止我們的年輕一代成為「失去山林的孩子」,更要拯救我們的下一代,不要成為「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去年(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並啟動五年計畫,期能正常化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在這之前,「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經辦理多年「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其中也包含了大量且普及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制度化自然體驗相關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正是時候。
此外,英國人也提倡「教室外的學習」(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定義是「利用教室以外的地方進行的教與學」(Beames, S. and Pete Higgins, Robbie Nicol, 2011)。
這些新倡議都是最近教育界的大事件,也都和柯內爾長期推行的「自然體驗教育」同調合唱。
自然體驗相關的戶外教育和校外教學都應該融入國民小學課綱,家長們更應該陪同你們的最愛一同體驗自然帶來的喜悅和啟示。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三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廖天賜
今年的開始不久就拜讀柯內爾的大作《來自天地的感動》,內心也跟著泛起共鳴的陣陣漣漪,好像回到約二十年前初次接觸到柯內爾的第一本著作《傾聽自然》時的心境。
會和柯內爾邂逅的因緣,要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年代國內由森林學大師林文鎮博士引進森林浴、森林美學,尤其是大師的森林美學大作出版並回饋母校親臨教授,個人有幸能跟隨在大師座前學習,在大師幽默的講學風範及課餘私下風趣的研討中,使本人在潛移默化中進入森林美學與自然教育的鏈結中,其中的關鍵當然要歸因於大師所提倡的「原風景、原體驗」、「分享快樂、加倍快樂」,很大部分源自柯內爾的大作,因此,柯內爾的著作就自然進入個人的書房中了。
的確,自然教育要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定要深深感動人心,教條式的授業是無法奏效的,因此書中的每一單元雖然簡潔,但必須透過身體力行才能達標,這樣的教學與實作相輔相成,與個人在承續森林美學教學的經驗有殊途同歸之感。畢竟大自然是活生生的有機體,親近它且要得其中三昧,我們常說要用人的五感——眼、耳、鼻、手及口——去體驗,而這僅僅是感官的反應,是比較膚淺的。
記得2002年個人在日本進修時,曾參與研究室在實驗林為青少年舉辦為期一週的暑假自然體驗營,其間有一天安排要登上附近最高的山峰(海拔2,500餘公尺),這對青少年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整個營隊前一天先到林場附近村莊的佛寺參拜,並接受住持的開示與祝福。
這位住持高僧對青少年學員除了親切的勉勵之外,也提醒他們在登山時應該要抱持的心態——對大自然要謙卑且要用六到(眼、耳、鼻、手、口及心)去體驗,個人以為修行人長期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深刻體認而做出的開示,與柯內爾的自然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不只是宗教家的烏托邦,相信也是柯內爾這位自然佈道家的終極目標。
基於對自然教育有著相同理念與期待,故個人樂於為之推薦給全國讀者,以本書為最佳師法之準則,抬頭挺胸踏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恩賜與喜悅,進而培育成人格之健全國民。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理事長、理學博士
推薦序四
照見深層的生命智慧
蕭淑碧
愛默森說:「一個美麗的靈魂永遠住在美麗的世界裡。」當心美時,生命中一切都美;當心靜時,與自然的連結變得如此深刻,在寂靜中特別能發掘靈性的隱藏深度。身為戶外教育的推廣者,閱讀約瑟夫.柯內爾的書,猶如感受大地生命之源的陽光揮灑,燃起了無限生機;當實地在戶外自然環境引導自然體驗時,將可以如大自然的治療師協助自己和他人,梳理紛雜的生活情結,讓光明再現,照見內心深層的生命智慧。
文中提到「為人生的理想付出」,柯內爾就因為俯瞰畢維爾溪感受到強烈的喜悅與平靜好幾個小時,領悟到可以和人分享這種經驗,因而設計了體驗自然(Nature Awareness)課程,發掘領會自然的新方法,而這成為他一生推廣的重要課題。對於在大自然中的體驗,他提出一個引導祕笈非常有效,即心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及五項的參考原則。
這方法分為四個階段:1.喚醒熱忱:熱忱指的是由個人興趣和靈敏度產生,引導出一股強勁的寧靜力量。2.培養專注力:是將熱忱引導到一個安靜的焦點。3.直接體驗:精神一旦集中,感官自然敏銳。有了安靜的注意力,才能更敏感走入自然的節奏和律動中。4.分享感動:體驗開啟我們內藏的意識力。或許感受到澎湃的喜悅,或深沉的恬靜,或造物的奧妙。而活動進行的五項原則是:1.自然中少教導多分享、2.敞開感官接納大自然並多多感受、3.集中注意力、4.凡事先觀察體驗再說話、5.學習過程創造充滿歡樂的氣氛。這操作過程的容易及學習所得的成效往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在今量子物理的時代,進入了科學新知和古老智慧結合的新「心」時代,不僅僅重視情緒層面,更提升到靈性的內涵。通常意識的焦點,決定了諸多可能性中哪個會變成世界的真實狀態(達娃,《無量之網》,2010,橡實文化)。瑜珈大師瑪哈瑞希(Maharishi Mahesh Yogi)曾經進行研究實驗,發現當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去創造一種經驗,而想像這種經驗已經發生且細節想得愈清晰愈好,這時參加人數只需要當地總體人數的1%的平方根(達娃,2010),就有可能會讓事情成真。例如100萬的城市居民,則至少需100人參與,是啟動事情成真的最基本人數。這被稱為「瑪哈瑞希效應」。
新「心」時代的來臨,在文中充滿啟發人們良知良能的內容及方法,期望我們可以被啟發,同時成為啟發者,共同創造神奇的「瑪哈瑞希效應」,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透過書中活動,讓更多人能找回原始的生命智慧,體會天人合一與萬物一體的感動氛圍。
本文作者為:《共享自然的喜悅》理念推廣者
目錄
推薦序
神馳天地 金恆鑣
體驗自然,現在正是時候 王鑫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廖天賜
照見深層的生命智慧 蕭淑碧
英文版序
雪莉•查爾斯博士
塔馬拉克‧宋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部
偉大的老師與治療者
自然之心
森林浴
活動:分享自然的森林浴
自然與我
活動:自然與我
天地觸動我
活動:天地觸動了我
擴大能量圈
活動:擴大能量圈
活在當下
生機盎然的靜走
活動:生機盎然的靜走
我是山
活動:我是山
生命的良善
活動:與萬物共生息
一切美好源自寂靜
活動:觀呼吸靜坐
活動:心靜如湖
為生命付出
第二部
與朋友分享
照相機
活動:照相機
結伴靜走
活動:結伴靜走
美之步道
活動:美之步道
探索大地之心
活動:探索大地之心
藏頭詩
活動:藏頭詩
空中之鳥(活動)
第三部
與大自然談心
活出合一的生命
摘文
偉大的老師與療癒者
親近大自然的深刻經驗能夠改變與形塑一個人的命運。至今我仍能鮮明地記起,五歲時的經驗如何在我心中喚醒一輩子對沼澤與候鳥的著迷。
那是一個寒冷多霧的早晨,我獨自在外面玩,突然聽到一陣「嘩─喀」的聲音從空中朝我而來,嚇了一跳。我用力要看穿濃霧,希望至少能窺見雁群。
幾秒鐘後,呼喊聲的節奏愈來愈快,就要直接飛過我的頭頂了!我可以聽見翅膀就在我頭上幾碼處拍動。突然間,衝破濃霧的空隙,飛出一大群珍珠白的雪雁,彷彿誕生自天空。在神奇的五、六秒間,可以看到牠們光滑優雅的身形,之後再度沒入霧裡。看到那群雪雁讓我深受震撼,從那之後我一直渴望融入大自然。
大自然的簡單之美會在我們心中喚起寧靜的歸屬感。很多人在融入大自然時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讓他們感覺與樹木山川融為一體。約翰˙繆爾(John Muir)談到內華達山脈寧靜的荒野時便有感而發:「這裡的靜謐是如此深沉,連野草都停止搖動……大自然的一切如此奇妙地融入我們,彷彿真正是我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身體……融入大自然,再也看不見個體的界線。」
接觸大自然的瞬間可以帶給我們一輩子的感動。但僅僅是接觸大自然未必足夠,一個人絕不能帶著不安的思緒走入野外,否則必然樂趣盡失。
我成年後多數時間都在幫助別人體驗自然。為了促成這樣的經驗,我創造了很多愉悅又富啟發性的活動,讓人們可以和大自然面對面接觸。
一九七九年,我出版第一本書《與孩子分享自然》(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現在已經轉譯成二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個角落被熱烈運用。同時我創立了全球分享自然協會(Sharing Nature Worldwide),培養國際自然體驗活動的帶領者,對象遍及各年齡層。
最近,分享自然協會的巴西協調員麗塔˙曼東薩(Rita Mendonca)在亞馬遜開設專業生態觀光導遊訓練課,其中有些學員已在當地工作四十年。剛開始他們認為(來自聖保羅的)麗塔沒有什麼可以教導他們,但參加了幾次體驗性的自然分享活動後,一位女士走到她面前,很有感情地說:「妳幫助我找到內在的森林!我們從來不曾以這個方式認識森林!」
追求身心健康的自然分享活動讓我們完全投入大自然。不只是融入大自然,更能敞開心懷接納一切生命,從而擴展對自我的認識。
這些活動讓人對自然的認識得以沉澱與內化,參與者常會體驗到顯著的效果。例如,保羅每年夏天都會去爬阿帕拉契山或太平洋山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他參與分享自然的其中一種活動「我是山」不過四分鐘,事後他告訴我:「現在我能體驗到的高度覺察狀態,以前大概要在野外待一個月才能感受到。」
自然之心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荒野的日子。荒野的一切是如此生機盎然,又如此熟悉。平凡的石頭似乎總是說個不停,就像兄弟姊妹一樣親切。讓人忍不住猜想,每個晶體與細胞必定都跳動著一顆和我們一樣的心臟。再想到眾生皆源自同樣的造物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摘自柯內爾著作,約翰˙繆爾的《學做自然的孩子》(My Life with Nature)
野生動物會吸引我們,是因為和人類一樣擁有寶貴的生命,自然讓人產生親近感。用心領會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生命,我們會發現自己的靈魂是多麼豐富。
有天傍晚在北加州的沙加緬度(Sacramento)野生動物保護區,我注意到有五隻天鵝停歇在大池塘上。太陽剛下山不久,我留下來看天鵝是否會飛離水面。沒想到幾百隻天鵝從四面八方飛過來停在池塘上。這時海岸山脈(Coast Range)上的天空變成藍紫色,一群又一群天鵝優雅地從天而降。牠們張開翅膀以減緩速度,向下飄降時彷彿懸在半空。日落後許久,這幅景象已在全然的黑暗中消失,但仍可聽見群鵝降落的濺水聲和「烏厚、烏厚」的叫聲。
當你在奇妙的情況下與自然相遇時,你就像被滲透餵食的細胞一樣,會吸收周遭環境的養分。被滲透的細胞不只是從環境獲得營養,也會提供自己的一部分做為回報。以人類而言,我們會回報以用心領會自然的喜悅與感恩。就像德國神學家埃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所說的:「沉思中所得……必化為愛熱烈付出。」
日本最早的環境主義者田中正造說:「維護河川的問題不在河川,而在人心。」透過愛,我們會感受到自己與周遭的一切相連。我們對其他的生命會表現出更大的關懷,因為我們明白傷害其他生命就是傷害自己的一部分。
要營造一個真正敬愛自然的社會,我們必須提供市民在自然裡改變生命的經驗。一個人只要深刻進入自然片刻,便能在心中激發出新的態度與人生價值觀。
小時候我有個朋友對星星非常著迷,常會連續幾小時凝望夜空。她告訴我:「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不跑到外面抬頭凝視天空,充滿讚嘆。他們難道看不見星星嗎?」對孩子而言,這世界是神奇的,因為一切都充滿生命力。
美國學者史溫(Brian Swimme)在《隱藏的宇宙之心》(The Hidden Heart of the Cosmos)一書中寫道:「南美的印第安人教導我們,要成為人,『必須自身具備包容廣大宇宙的雅量。』」
想像你在山上,凝視著一座特別迷人的湖泊,當你極度專注時,一切顯得如此生機盎然。然後,對過去或未來的憂慮突然將你的注意力從當下偷走。當你的心思開始游移,你與周遭充滿生命力的美景便失去了連結。想要融入生命之海,首先必須心無旁騖,如此一來,廣闊的生命之海才能湧入並充滿你的心。
下面的篇章會介紹各種富創意的活動,幫助你體驗與大自然的快樂連結。
森林浴
我聽到風在林間演奏交響樂。
──美國詩人朗法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漫步在森林時,大自然的善會流進我們的內在,就像陽光流進樹木。在參天的松樹與茂盛的巨大橡木下,你的思緒自然會變得遼闊而和諧。
日本人提倡走入森林接受身心的療癒,稱為森林浴。我第一次聽到森林浴是多年前在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森林裡的植物會釋出本身的油脂以及空氣中傳播的化學物質,保護植物免於腐壞與蟲擾。研究顯示,森林的芳香對人類也有益。研究人員發現「森林浴」可減輕壓力,降低血糖,提升專注力,強化免疫系統,增進活力,甚至還可抗癌。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認同樹木可提升人的精神。古人認為樹木是通往神靈的管道,可以說森林是人類最早的廟宇與聖堂。
樹木高居空中,百分之九十五的養分來自大氣。樹木吸收日月精華,因而散發出神性的善。佛經也提到樹木蘊含無窮的善:慷慨給予,保護與蔽蔭所有的生命。
分享自然的森林浴活動
到森林散步時,首先找尋兩棵樹之間的神奇入口。穿越進去,讓感官保持敏銳覺醒的狀態。
.感受周遭樹木的存在,
.眼神跟隨樹幹高聳入雲,
.觀察枝葉如何開散。
.凝聽鳥鳴樹聲,
.觀看並感受風如何穿過森林。
.嗅聞吸收林地散發出的撫慰人心的芬芳。
互惠的呼吸
凝視天空……找到太陽的位置。觀察周遭的樹木吸收陽光的能量,製造植物性的糖類,透過光合作用釋出氧氣。
一般大小的樹木每天釋出的氧氣足以維持四人所需。深深吸氣,讓你的肺部充滿賜予生命的氧氣,那是你的森林朋友給你的。呼氣時感恩地回報,提供二氧化碳給鄰近的樹木。
樹葉背面有最大量的小孔(氣孔),空氣由此進出樹木。輕握一片葉子,鼻子靠近樹葉的背面。吸入那棵樹釋出的氧氣,然後呼出二氧化碳給那片葉子。如此吸氣呼氣時,覺察到你與朋友是如何相互連結,覺察所有的生命交織著互惠的關係。
「人與樹之間以呼吸交流,我們是彼此的空氣。」
──貝茨(Margaret Bates)
繼續散步,感受你自己與這一切結合。借用美國植物學家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的話,對萬物敞開心胸:
「繁花都在對我細語,林中千百種微小的生物無不是如此。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觀看與愛惜萬物中學習的。」
成為森林的一部分
如果能變成一棵樹活在這森林裡,你選擇做哪一種樹?
找一個好地方站立,面向陽光。
閉上眼睛,感受到自己牢牢根植於大地,高高挺立於空中。感受陽光帶給你溫暖,沐浴在陽光與戶外的空氣裡。
想像你的身體是一片葉子,感受到陽光流進體內,將光變成生命。一棵高大的橡樹可能有二十五萬片葉子。張開雙臂,想像你是一棵樹的全部葉子──每一片葉子都在接收陽光。
凝聽鄰近的,以及遙遠的森林的聲音。
張開眼睛,看看森林周遭的生命百態:樹木──灌木叢──鳥兒──石頭──花草。
這一切都與你共生,既合作又和諧。盡情享受眾生共有的善與和諧。
‧‧‧
找尋森林裡一處美麗的所在,進行下列思考:
「大地的一切都和天上一般神聖。」(約翰˙繆爾)
這個見解尤其適用於樹木。樹木與森林帶給你何種感動?你覺得樹木表達何種高貴的特質?
附文:關於森林浴
所有的植物都有殺菌素:這種具抗菌性質的活性成分可殺死或抑制細菌、微小真菌(microscopic fungi)和原蟲的生長。有些樹木會將揮發性的殺菌素釋放到空氣中,遠距產生作用。研究顯示,針葉林的空氣(尤其是幼松林)幾乎是乾淨的,找不到有害的微型植物群(microflora)。
一九八二年,日本林務局局長認為,「沐浴」在富含殺菌素的環境,有益健康,因而提出一個構想:透過森林浴放鬆大腦與抒解壓力。
二○○四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進行科學研究,希望證明森林對人體具有療效。研究結果顯示,對於身體的健康確實具有多方面的正向結果。
現在日本有四十二個獲核可的森林治療場所,提供身心療癒。有些地方,進行森林治療的病患會停留兩晚;他們抵達時先接受身體檢查,閒餘時到林中散步,離開前再體檢一次。最後的檢查顯示患者有明顯的進步。很多日本公司將森林療法納入員工的醫療福利與健康計畫。
若要透過森林浴獲得最大的益處,最好能刺激與善用全部的感官。
讀者若想要獲得更多相關訊息,可聯絡國際自然與森林醫療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ature and Forest Medicine),網址如下:www.infom.org/resources。
商品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