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真誠分享自己的限制,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是身為助人工作者最珍貴的地方
★文/陳相怡 ★相片提供/夢想騎士
不靠金錢,,如何決定前進的目標?「夢想騎士」的賴雷娜,堅持不使用金錢進行挑戰,只為了證明,只要願意嘗試,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在外人眼中,一直是個「奇怪」的人
成立夢想騎士之前,雷娜獨自走了很久的路,「我總是誠實地告訴別人,父親外遇離家,獨力扶養我的母親在酒店工作,但後來失蹤了,可是大家卻覺得我是為了博得同情和友誼才編造出這樣的故事。」光鮮外表與大方談吐的背後是一分亟需獲得瞭解的渴望,「我的表達能力很好,又把自己打扮得很時髦,大家在我身上看不到缺乏愛或貧窮的樣貌。」一次又一次地不被瞭解,雷娜選擇用消極的方式去面對,「我很努力地說自己的故事,但沒有人相信。我是個膽小的人,沒辦法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所以,我選擇傷害自己。」
十六歲住進社福機構,到十八歲被結束安置,是雷娜十八年的生命中生活最穩定的時光安置結束,她再度面臨生存的困境,性格上的拉扯也愈加劇烈,「我會自殘,更是個危險情人,不斷地用情緒勒索對方。」
隱藏住手腕上疤痕的雷娜,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是個活潑、開朗的人,只是不太喜歡上課。「我很想要專心學習,但大約三十分鐘,就需要起來動一動,因此被貼上『好動』以及『不合群』的標籤。」後來才知道自己有注意力缺失症。「它不是無可救藥的疾病,只要找到方法就可以繼續學習,可是當時沒有人認為我需要幫助,而是直接貼上『奇怪』的標籤。因為這個標籤,讓我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
雷娜坦言,「任何的愛都無法彌補或取代父母對我造成的傷害,也因此,讓我想探究父母傷害我的動機。」不想再處於被動的她,開始到學校的輔導室報到。「我是個好強的人,不喜歡被人看不起,也很想瞭解諮商師是怎麼評估我,所以會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除了是被服務的個案,還會去想,如果我是諮商師,會怎麼諮商我自己?」這樣積極想解決問題的雷娜,卻因為「不斷揣測諮商師的技巧和方法,讓諮商師不自覺產生心理防衛而無法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也因此換過七位諮商師,讓她倍感挫折。
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是極大的收穫
每次旅行,看起來是雷娜帶領著學生成長與突破,實際上卻是她從學生與陌生人的身上學到更多。「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以前很渴望卻難以擁有的,現在不僅能從事喜歡的助人工作,還可以擁有這樣的關係,也讓我的生命變得豐厚而圓滿。」
第二個收穫是:「以往的我,犯錯的時候很容易躲起來,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犯錯。但現在有了工作團隊,看見工作夥伴願意為了組織茁壯而犧牲奉獻,也因此願意成為一名負責任的成年人。」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收穫就是,能夠原諒自己和他人犯錯。「旅行的過程中接觸到很多慷慨無私的人,這些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有過傷痛的經驗,可是卻願意選擇饒恕,再一次信任別人、幫助別人,於是,我也從中慢慢學習包容和饒恕,承接著他人生命裡的創傷和憂鬱,陪伴著他人走出黑暗幽谷。很高興現在的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生命中那第八個諮商師。」
從一個人騎著單車環島九十九天,到現在帶領著一群人進行旅行挑戰,發展成體驗教育冒險治療出走課程,雷娜認為這一切都要感謝願意幫助與相信她的人。「如果不是這些人看到我的內在,相信我的故事可以發揮正面影響力,我也沒辦法走到現在」曾經對自己身上的標籤耿耿於懷的她,現在學會把對方的議題還給對方,「別人也許很難正視我也是個脆弱的人這個事實,但我很願意分享自己也有猶豫、傷心甚至感到挫折的時候,並願意真誠分享過去的創傷經驗,和學生一起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而我認為,這是身為助人工作者最珍貴的地方。」
【賴雷娜】
夢想騎士計畫執行長。
14歲開始一個人半工半讀的生活,生活的艱辛,讓她緊抓每次學習的機會,進而更認識自我、學習愛自己。
透過無法使用金錢的冒險挑戰,協助青年突破舒適圈、看見自我價值。足跡遍及麗江、西藏、吉隆坡、新加坡等地,也透過演講以及辦理工作坊,帶領更多人看見與人真誠互動的美好。
全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12月號第48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