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抬頭看看身邊的樹了? 「我還曾經爬過一棵樟樹,它位在一個熱門環狀步道的交叉處,不管是上山還是下山,遊客都必須經過這棵樹,所以常有人把它當作中繼站,在它底下乘涼、歇息」
為了不要嚇到來往的遊客,翁恒斌在爬上樟樹後,將所有的工具和私人用品都一併拿到了樹上。從外觀上來看,這棵樹跟平常沒有任何差別,但只要一抬頭,就會發現他坐在樹上。
「那天,我在樹上待了一整個下午,沒有人發現我的存在。」不僅如此,遊客從環狀步道走下來的時候,必然會經過一個斜坡,有段路程他們的視線會與樹上的翁恒斌平行。他印象很清楚,那天剛好有一群登山客上山時在樹下享用了午餐,又在下山時在樹下休息了一小段的時間,卻從頭到尾沒有人抬頭喊出一句:「怎麼會有人坐在樹上?」
這次的經驗讓翁恒斌發現,即使人們都知道這裡有一棵樹,卻很少人會去留意樹的模樣。「我們與樹木的情感連結太淺了,導致後來樹木枯死、斷裂或是倒塌了,我們也只會覺得可惜,並不會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樹木的死亡。」
事實上,臺灣很多的行道樹並不健康,其原因大多源自於修剪與棲地的不適當。很多業者為了求一時之快,不管枝葉的好壞一律砍斷,造成樹木無法行光合作用,不是直接渴死,就是為了補充養分而過度繁衍新的枝葉,導致樹枝之間的空隙不足,強風一吹,便因受風面積增大而有了從中折斷的危險。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業者在種植樹木的過程中,因為偷懶而沒有拆除包裹球根的不織布,造成植栽沒有辦法深植土壤,抓地力不夠的情況下,颱風一來,很容易就會被連根拔起,釀成更巨大的災害。
一棵樹的成長需要上百年的時間,與其種一棵樹,期待它在我們看不見的未來裡發芽、茁壯,不如多留心身邊每一棵已長成的大樹。翁恒斌相信,一旦我們能以樹的視角看世界,在抬頭仰望樹木的同時,我們必能在樹上找到一處能容納自己的地方。
|